第06版:食安门头沟
3上一版  下一版4
 
门头沟区市场监管局全方位织密食安防护网
市集市场监管所推动农贸市场快检室落成
区市场监管局聚焦“揭榜挂帅”全力破解地区发展难题
区市场监管局助力京白梨产业健康发展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年11月2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市集市场监管所推动农贸市场快检室落成

 

本报讯 为深入落实食品药品安全“四个最严”要求,强化全链条监管,门头沟区市场监管局市集市场监管所立足辖区实际,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目标,积极创新监管模式,成功指导三家农贸市场建成食用农产品快速检测室(以下简称“快检室”),在构建“检测+溯源”双重保障体系方面取得积极成效。现将主要经验做法总结如下:

立足实际 精准破题 把快检室建在民生需求第一线

农贸市场作为食用农产品流通的关键环节,是食品安全风险防控的重要关口。市集市场监管所深刻认识到,推动快检室建设不仅是监管要求,更是回应群众关切的民生实事。通过建立快检室,旨在实现三大目标:一是筑牢风险监测“第一道防线”,实现从被动处置向主动预警转变;二是强化源头追溯,形成“检测—溯源—处置”闭环管理;三是压实市场开办者主体责任,推动“社会共治”格局形成。

全程帮扶 打通堵点 让快检室从“有”到“有用”

在推动快检室建设过程中,市集市场监管所坚持问题导向,实施精准帮扶,确保快检室建得好、用得上、真管用。

一是政策上门,变“要我做”为“我要做”。起初,三家市场都对“新建快检室”犯怵:怕花钱、怕麻烦、怕没用。市集市场监管所工作人员主动上门,带着政策文件和工作指引,一对一讲解建设快检室的法规要求和现实意义。每天自检5批次,一年可拦截约100批次问题食品,投诉量预计下降50%;同时,门口挂上“每日快检公示”牌子,消费者停留时间平均增加8秒,复购率预计能提升12%;通过减少罚款和增加客流,还能为市场增收。通过算清“安全账”“信誉账”“发展账”,让市场方认识到快检室是提升市场竞争力的“金字招牌”。

二是破解难题,让专业检测“不再难”。面对市场快检员多为兼职、专业储备不足、操作不规范导致结果失真的困境,市集所创新培训方式:一方面组织集中培训,系统讲解检测原理和操作规范;另一方面积极协调资源,邀请检验检测所具备专业资质的检测人员,深入市场快检室,开展“手把手、面对面”的现场实操教学。从样品取样到试剂使用,从设备操作到结果判读,专家现场示范、当场纠错,确保每位快检员都能独立规范操作。培训7天后,三家市场的6名快检员操作失误率由15%降到2%,全部达标上岗。

三是优化机制,为基层运转“添动能”。为避免快检室“建而不用”、记录“记而无效”,市集市场监管所着力构建长效机制:制定运行管理考核细则,将检测批次、项目覆盖、结果公示等纳入考核;优化工作流程,精简记录表格,推广电子化记录;建立不合格产品处置预案,确保问题商品1小时内下架、24小时内完成溯源、48小时内公布处置结果,实现“检管联动”,确保不能有一例问题产品流入餐桌。

四是结果运用,使检测数据“活起来”。每天,市场的LED屏准时滚动当日检测结果,连续两次不合格的商户,系统自动标红,检查频次立刻翻倍。推动快检结果与日常监管深度融合,将快检发现的问题作为监管执法的重要线索。形成“市场自查+监管核查”的双重防线。同时,通过每日公示检测结果,让消费者成为食品安全监督的“第三只眼”。消费者也拎着“不放心”的菜来快检室,3分钟出结果:合格。疑虑当场化解,避免了一场潜在舆情——今年以来,这样的“安心检测”已累计完成近百批次,让“菜篮子”谣言止于数据。

成效初显 持续深化 从“建好”向“用好”迈进

目前,三家农贸市场快检室均已规范运行,每日对重点品种开展检测并公示结果,既增强了经营者的责任意识,也提升了消费者的信任度。快检室已成为市场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不少消费者表示:“现在买菜看到公示栏里的合格结果,心里踏实多了。”

下一步,市集市场监管所将继续完善工作机制,推动快检工作从“有”向“优”提升,切实守护好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将重点在三个方面持续发力:一是推动快检技术升级,鼓励使用更智能便捷的设备,实现数据实时上传和风险预警;二是拓展检测范围,根据消费需求和风险评估增加新项目;三是深化社会共治,开展“你点我检”等活动,让更多消费者参与进来。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中国食品安全报社主办
报社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8号一区16号楼 邮编:100070
采编热线:010-63703066-8516 广告热线:010-63703066-8066
京ICP备10219194号-3

所有内容中国食品安全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