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孟紫薇 果实硕大、色泽黑亮,看上去如黑宝石一样夺目;一口咬下去,更是汁水四溢,满是甜蜜。今年的京津冀樱桃擂台赛上,来自顺义区龙湾屯镇的北京百业众发农业有限公司,凭“俄八”樱桃首次参赛便斩获金奖。
“咱这樱桃直径可达34毫米,定位高端市场,礼盒每盒售价600元。”展位前,朱胜扬打开一盒“黑宝石”,满是骄傲。谁能想到,这个一脸青涩的00后,已是果园的“当家人”。
龙湾屯三面环山,独特的山前小气候和土壤很适合樱桃生长。2020年以来,顺义区通过补贴引导果农更新种苗、建设设施暖棚,让樱桃种植从“看天吃饭”迈向“控温控湿”。设施樱桃可“抢鲜”一个月上市,亩产突破2000斤,价格也是传统露天樱桃的3至4倍。
近年来,顺义推进绿色生态农业高质量发展,与农业研究院校深度合作,把技术送到家门口。在一次镇里的培训中,朱胜扬认识了北京农业职业学院的高照全教授。请教后,朱胜扬逐渐摸透了“俄八”的“脾气”——棚内得保持干凉,温度控制在18℃到20℃之间,午间要遮阴……
此后,朱胜扬改掉玩游戏晚睡的习惯,清晨起床给大棚通风排湿、中午拉遮阳布,一门心思扑在樱桃园上。高照全教授对这位“新农人”也十分关照,经常微信发来最新资料、外国的论文。“他对我说,‘小伙子,干农业贵在坚持,放弃就一切清零’,这话我一直记得。”朱胜扬认真地说。
“被称为‘顺义专家’,心里有点激动,更得拿出像样的技术来。”在援藏过程中,朱胜扬发现当地在管理上比较粗放,对水肥温度等控制不准,存在诸多问题。通过耐心沟通,如今每个高原果棚都安装了监控、温控等机器设备,当地樱桃棚产量从2000斤增至5000多斤。
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顺义援藏团队为尼木县本地种植业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队伍,也把先进技术设备带到了高原。下周,朱胜扬还将再赴西藏,指导今年的樱桃采收。
“干农业其实比一般工作辛苦,没有下班,每天围着果园转。”朱胜扬说,现在果品的包装设计、宣传推广都由他来完成。传统农业如何多元经营、延长产业链,是他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眼下,龙湾屯镇已形成了10公里的环山果品采摘带,串联起焦庄户地道战遗址纪念馆、浅山等景点,带动了乡村旅游发展。
作为亩均产值最高的果树之一,樱桃产业是近郊兴绿富民的一个缩影。为促进产业发展,顺义区近年来持续发力,沿浅山五镇及重点产区打造一条樱桃产业带:累计投入资金约1.5亿元,建设设施樱桃暖棚近千亩。引进樱桃新优品种30余个,推广10余项新成果、新技术。
截至目前,顺义全区种植红灯、红蜜等40多个樱桃品种,种植面积约7200亩,年产量150万公斤,年产值5900万元,平均亩产值超万元。每年樱桃季,顺义区还推出旅游采摘线路,邀游客感受“顺义樱桃”的魅力。樱桃产业正在成为进一步撬动区域发展的“甜蜜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