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拒绝零食的理由,一般就是觉得零食高油、高糖、高盐,对身体不好。但很多时候,真的很难控制住吃零食,而且在生活中完全不吃零食,也确实少了很多乐趣。那么,对于爱吃零食的人来说,到底什么样的零食相对更健康呢?有哪些健康的零食呢?
别被“低卡零食”迷了眼
健康零食,大多是用原料替代、工艺优化的手段来降低食品中的热量:比如肉干中用植物蛋白肉替代传统的猪肉和牛肉;薯片里用低温脱水的方式取代油炸膨化食品的做法;酸辣粉中用魔芋面或粉来置换通常的粉面;或者饮料和小糕点里用代糖来替换传统的蔗糖。
不过要注意,“低卡”并不等同于“健康”。糖、钠、脂肪、蛋白质等含量也都应当成为衡量零食是否健康的指标。因此,在选择零食的时候要掌握“两选择”。
一是选择低钠、低糖、低脂肪食品。之所以外面餐厅的饭更诱人,主要是由于其“重口味”,而这个“重口味”是由食盐、精制糖、脂类物质等调味品所决定。但是,钠吃多了必然会加重肾脏的代谢负担,影响肾脏的正常功能,甚至会造成损伤;精制糖的过多摄入会导致机体被龋齿、肥胖、糖尿病等问题侵袭;脂肪的大量摄入更会增加机体患肥胖、血脂异常等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因此,选购零食需关注食品标签中的“营养成分表”,购买钠、糖、脂肪含量低的“轻口味”零食。
二是选择新鲜、卫生、低加工食品。相对而言,新鲜、卫生的食品营养价值更高、味道更纯正、安全系数更高。加工程度低的食品,所含的食盐、精制糖、反式脂肪酸等更少,更能保证身体健康。
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想要健康吃零食,还有一个很关键的部分,就是选择适合自己的零食。大家可以把自己当前的正餐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进行对比,然后选择还不足的部分用零食补充。
比如,很多人正餐当中的膳食纤维摄入不足,那就可以选择新鲜的果蔬当零食;正餐当中缺少优质蛋白质,则可以在空闲时间喝点牛奶或酸奶,吃1个煮鸡蛋。对于身体存在特殊情况的人群,应该谨慎选择零食。
在我们选对零食之后,是不是可以猛吃无负担了?可千万别这样想。零食的价值在于“正餐之外的附加属性”,吃零食应以适量为基础法则,单凭几种零食并不能满足机体对营养素的多种需求。
建议将每天靠零食摄入的热量占比控制在10%~20%,最好在两餐当中食用(快要饥饿的时候),可以选择一把未调味的坚果、一杯酸奶(最好是无糖、脱脂的)以及一个中等大小的苹果。
儿童、青少年吃零食要更加注意
2018年,我国发布了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中国营养学会共同编制的《中国儿童青少年零食指南(2018)》(以下简称《指南》),为儿童和青少年群体(2~17岁)提供了零食食用指导。《指南》建议,儿童和青少年一天当中零食提供的总能量不要超过总能量摄入的10%。建议选择正餐中摄入不足的食物作为零食,如奶及奶制品、水果、坚果。每天吃零食的次数要少,食用量要小。吃零食的时间与正餐最好间隔1.5~2小时。
同时,对于儿童和青少年来说,有如下5个共有的食用准则:一是零食优选水果、奶类和坚果。膳食指南推荐2岁以上健康人群每日摄入水果200~350g,奶类300g,坚果约10g。需要额外提醒大家的是,果汁(无论是买的鲜榨果汁还是自家制作的水果榨汁)不能代替水果;含乳饮料不等同于液体奶;对于喝奶后出现腹痛、腹泻、肠鸣等乳糖不耐受症状的儿童,可首选酸奶或低乳糖奶制品,亦可少量多次食用,并与其他谷类食物同食,不要空腹饮奶。
二是少吃高盐、高糖、高脂肪及烟熏油炸零食。根据《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28050-2011)规定》,含钠 ≤120mg/100g(固体)或100mL(液体)为低钠食品;含糖 ≤5g/100g(固体)或100mL(液体)为低糖食品;含脂肪≤3g/100g(固体)或≤1.5g/100mL(液体)为低脂食品。
三是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不饮酒。
四是零食(如水果)要新鲜、营养卫生。
五是保持口腔清洁,睡前不吃零食。
从健康和营养角度来说,上面这五条准则,对于爱吃零食的成年人也很适用。如今,市面上有各种各样的零食,其中有不少又是高糖、高脂、高盐零食。这些零食虽然从调味上来说可以满足大家对口味的需求,但对于儿童和青少年群体的身体健康却有不小影响。作为成年人,偶尔可以满足一下口腹,但是长期食用这些“三高”食物,也会对心脑血管造成威胁。(徐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