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提到解渴和消暑,相信很多人会想到冰镇汽水。尤其是大汗淋漓后,带气泡的冰凉液体进入喉咙,人一下子就舒畅了。不过,为什么冰镇汽水喝起来这么“爽”?
为什么冰镇汽水格外解暑
拧瓶盖时的“嘶嘶”声,和气泡在舌尖上爆裂的感觉,让人很难不上瘾。汽水中的气泡是从哪来的呢?
饮料里的气泡是什么?
几乎所有含气饮料中的气泡,都是由于气压改变,溶解在饮料中的二氧化碳气体逸出形成的。气泡来源可分为天然和人工添加两种。
天然形成 一类是天然气泡水,因为水源地的地理结构特殊,地下岩气和天然水长期相互作用,使水中溶解了一部分二氧化碳。另一类是起泡酒(例如香槟等),这类酒的容器经过了密封处理,酵母发酵产生的二氧化碳可充分溶解在酒液当中。
人工添加 人工添加的气泡饮料更为常见,例如可乐、苏打水、鸡尾酒等。这些饮料中的二氧化碳往往是在灌装时通过加压处理加入的;有的是在配制时使用了小苏打和柠檬酸,两者发生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从而溶解在了饮料中。
一般来说,人工添加的气泡比较粗糙,形成的气泡比较大,压力释放后很容易逸出;天然的气泡往往比较细密,打开饮料后还可以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口感上也更好一些。由于天然气泡饮料的生产、灌装工艺通常要求更严格,往往也卖得更贵。
为什么喝完这么“爽”?
二氧化碳从液体中逸出时会吸热,同时人体胃部来不及吸收二氧化碳,这些气体从口中排出会额外带走一部分体内的热量,让人们觉得喝后凉爽。
冷饮会刺激口腔黏膜和舌头上丰富的冷觉感受器,向大脑传输一种快乐的感觉,相较于常温水,更能产生清凉解渴的感觉。
在较高温度下喝冷饮,可以刺激人体的副交感神经,减少自律性神经失调现象,振奋精神。
大量出汗后少喝4类水
夏天大量出汗后,补充水分非常重要,但要尽量避免这4种饮料。
酒
酒精是一种利尿剂,会增加尿量和体内水分消耗。此外,体温是由下丘脑调节的,酒精会减缓下丘脑的活动,如身体觉得很热,酒精只会加重这种感觉,增加中暑风险。
咖啡和茶
如果每天喝咖啡或茶,外加大量的水与之平衡,那在高温下适量饮用是安全的。如果身体对咖啡因敏感,应尽量避免,否则会造成严重脱水。
碳酸饮料
碳酸饮料一般含糖量较高,喝多了会加重脱水症状,增加肾脏损伤风险。
能量饮料
一些能量饮料中所含的咖啡因比咖啡、茶中的还多,含糖量比非酒精饮料高,会加速尿液分泌,引发脱水。
需注意,能量饮料不等于运动饮料,后者含有电解质,可补充出汗时损失的盐和矿物质。
夏季如何健康喝冰镇汽水
冷饮虽能消暑,但吃不对也会给身体带来刺激。对于健康人来说,吃冷饮的量和方式要有讲究。
小口慢饮
大量冷饮进入肠胃后,体内温度骤降,暑热积聚在内无法散发,更易中暑。且多数冷饮含糖量较高,大量摄入容易热量超标。
喝冷饮最好用小口慢饮的方式,如果是固态冰镇食物,可以先含在嘴巴前端,等接近体温后再慢慢吞下,以减少对大脑血管、咽喉和呼吸道的刺激。
尽量在下午吃
空腹食用,冷饮易刺激胃黏膜,引发胃肠疾病;饱餐后立即吃冷食,会让肠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能力减弱,可能引发腹泻。
吃冷饮的时间尽量安排在下午,午饭后1~2小时左右。
避免冷热交替
冷热交替着吃,会伤害牙齿、肠胃,造成消化功能紊乱,可能引起恶心、呕吐等症状。
冷热食物不要同时吃,建议间隔1小时以上;尽量选择小份冷饮,冰镇饮料每次不要超过150mL,雪糕、冰棒每次最多一根。
剧烈运动后、女性生理期、有头痛或呼吸道症状时不适合喝冰饮;糖尿病患者应避免含糖冷饮;老年人、肠胃功能差的人、心脑血管病患者应少吃或不吃,以免引发不适或加重病情。
(李小溪 马跃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