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区县动态
3上一版  下一版4
 
北京3个典型案例入选2023年全国智慧农业建设优秀案例
通州区于家务乡种业发展迎来科技智囊团
朝阳区金秋描绘好“丰”景
密云区东关村菊花产业助力“消薄”增收
第二十届昌平苹果文化节开幕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3年10月2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朝阳区金秋描绘好“丰”景

 

本报讯 金秋十月,正是秋收秋播好时节,朝阳区农村地区积极投入到“三秋”生产中,秋收、秋耕、秋播等各种农事,环环相扣、压茬进行,田间地头一派繁忙的秋收景象。

在金盏乡马各庄村的一处田地里,伴随着花生收割机的轰鸣声,一株株花生从泥土里被快速翻出,露出一簇簇个大肚圆的“小金豆”。随后,工作人员将它们收集起来,放入花生脱粒机中,让花生从根茎上脱离下来,再进行装袋、运输。

“种地要因地制宜,比如这块地东侧是疏松的沙土地,适合种植花生,西侧的土地则沙性小一些,可以种植大豆。”金盏乡楼梓庄林业站副站长闫春鹏说着,抓起地里的一株花生藤蔓,用力一扯,花生便冒出土来。

高品质、高产量的农作物来之不易。作为朝阳区耕地保有量最大的乡,金盏乡耕地保有量5815亩,基本农田保有量4151亩,涉及8个行政村、29个地块。“秋收后,我们就会平整土地,进行深耕和松土,并施用有机肥、增设高效节水灌溉设施等,再选好种,精耕细播,为来年丰收打下良好的基础。”闫春鹏说,耕地质量变好了,种地才会更有底气。

豆各庄乡也洋溢着丰收的喜悦。走进于家围北村的农田,一片金黄色的玉米田映入眼帘,泥土的气息中还夹杂着秸秆的清香,几台联合收割机在田间来回穿梭、忙碌作业。

“玉米收割完毕后,会对秸秆及时进行还田处理,并在原有地块种植冬小麦。这种冬小麦和夏玉米的轮作模式,实现了粮食产量和种植效益双提升。”豆各庄乡社会公共事务服务中心负责人代意说,持续运用保护性耕作模式,坚持秸秆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养肥土地,玉米根系才能扎得又深又稳。

黑庄户乡2500余亩玉米也喜获丰收,产量700余吨。十八里店乡在进行秋收的同时,还组织辖区青少年走进田间地头,在种植户的带领下采摘玉米,学习农事知识、了解农耕文化,培养从小热爱劳动、珍惜粮食的意识。

秋粮抢收入库,全区上下一盘棋。区农业农村局与区应急局、区气象局等部门加强沟通会商,向各涉农乡、国有农场发布天气预报,跟踪指导秋粮收获和冬小麦播种。区农服中心组织技术人员走到田间地头,提供秋收指导、田地管理等服务,及时解决农业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区农服公司根据各涉农乡、国有农场需求统筹开展“三秋”农机农资服务,同时与区商务局对接秋粮收购事宜。

今年,朝阳区秋收总面积9051.62亩,其中粮食作物8231.17亩,油料作物820.45亩。同时,秋播工作也在有序推进,金盏、黑庄户等乡已完成秋播冬小麦1751.67亩。

(据《朝阳报》)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中国食品安全报社主办
报社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8号一区16号楼 邮编:100070
采编热线:010-63703066-8516 广告热线:010-63703066-8066
京ICP备10219194号-3

所有内容中国食品安全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