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冰雪丝路”北京-河北支撑带、“三校一院”学校实现开学…… 近日,北京公布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报告,发布了2023年十方面任务。报告提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方面,北京将疏解提质一般制造业企业100家以上,促进环京地区通勤圈深度融合。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桥头堡,高质量建设城市副中心。
保持副中心千亿元以上投资强度
今年,城市副中心将继续保持千亿元以上投资强度,行政办公区二期竣工,剧院、图书馆与大运河博物馆三大文化设施建成投用,加快东六环入地改造、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等重大项目建设。
城市副中心积极承接中心城区产业疏解,推进首旅集团、华夏银行等市属国企搬迁项目建设,北投集团项目完工。依托运河商务区引进一批国内外优质财富管理机构,高水平建设运营环球主题公园,台湖演艺小镇北京交响乐团永久团址外立面亮相。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大力吸引符合城市副中心发展定位的高层次、高技能、紧缺急需专业性人才。
绿色是城市副中心的底色。今年要高标准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推动北京绿色交易所升级为国家级平台,建成城市副中心规划展览馆等绿色建筑示范项目。
加快建设通州区与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组建管理机构,健全工作运行机制。制定实施城市副中心与周边地区一体化交通体系提升规划,加快平谷线建设,建成厂通路道路段,推动石小路开工。推动实施通州与北三县差异化新增产业禁限目录,营造优势互补的一体化产业发展体系,继续办好项目推介洽谈会。
此外,报告在文化建设、商业消费、农业农村、绿色用能等领域也着重点到城市副中心。如推进路县故城遗址公园建设;推动通州马驹桥等物流基地升级改造;深入落实种业振兴实施方案,建设通州、平谷延庆种业创新孵化基地,推动玉米、小麦等种源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取得突破;开工建设人民大学通州新校区综合能源站工程等项目。
促进环京地区通勤圈深度融合
京津冀协同发展依旧是2023年的关键词。作为全国第一个减量发展的超大城市,北京要进一步处理好“都”与“城”“舍”与“得”、疏解与提升、“一核”与“两翼”的辩证关系,严格人口、建设规模双控,坚定不移推进非首都功能疏解,加快构建现代化首都都市圈,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推进通勤圈、功能圈、产业圈“三圈”构建,带动重点领域协同发展取得新进展。促进环京地区通勤圈深度融合。加快一体化交通体系建设,研究推动市郊铁路延伸服务环京通勤,聚焦重点区域完善道路网络。
京津雄功能圈联动发展。全力支持雄安新区建设,服务央属标志性疏解项目在雄安新区落地,“三校一院”学校实现开学、医院竣工交付,京雄高速全线通车,共建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唱好京津“双城记”,推动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等重点园区建设,促进北京空港、陆港与天津港规划衔接和融合。
节点城市产业圈强链补链。落实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十四五”实施方案,推动龙头企业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产业配套项目落地津冀。落实京津冀营商环境一体化发展合作框架协议,推动市场准入、监管执法、产权保护等跨区域合作。
交通、生态、产业等重点领域协同发展。巩固提升“轨道上的京津冀”,城际铁路联络线一期站前工程全部完工,京哈高速拓宽改造、国道109新线高速完工,承平高速主体开工。深化京津冀污染联防联控联治和生态环境共建,协同做好空气重污染应急应对,推进潮白河国家森林公园建设,研究建立永定河-官厅水库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推动京冀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等重点产业承接平台建设,加快构建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推动京津冀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发展。深化区域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促进养老服务协同。
进入后冬奥时代,北京还要发挥“双奥之城”优势,充分用好物质、文化和人才遗产,提升城市四季活力。加强后冬奥冰雪运动发展,实现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南区训练及热身赛道项目落地,争取在冬奥场馆举办国际高端赛事,持续举办市民快乐冰雪季活动,吸引带动更多群众参与冰雪运动。
出台“冰雪丝路”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打造“冰雪丝路”北京-河北支撑带,协同建设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推动延庆海陀山奥运村配套设施建设,打造最美冬奥城和国际知名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拓展冬奥景区全季全时全民旅游,实现奥运场馆四季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