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电商食安
3上一版  下一版4
 
加快贯通县乡村电子商务体系
电商物流聚力迎战“6·18”大促
生鲜电商粽子销量同比去年大增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年6月1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电商物流聚力迎战“6·18”大促
专项帮扶频频上新智慧物流降本增效
 

“6·18”大促已经启幕。5月23日起,京东、淘宝等电商平台纷纷进入大促预售期;6月1日起,一大批预售商品开始进行配送。疫情之下,线上消费潜力如何激发?配送时效会否受到影响?物流成本上升如何应对?这些都对电商和物流企业提出新的挑战。

据了解,目前电商平台和物流企业都在聚力迎战,一方面密集推出大力度促销活动,刺激消费回温;另一方面全力加强物流保障,确保配送时效。其中,频频上新帮扶举措,智慧物流降本增效成为亮点。

激发消费潜能 电商平台各出力招

5月26日晚8时开始,天猫“6·18”预售正式开始。

促销力度更大、促销时间更长,成为今年“6·18”大促的显著特点。值得注意的是,早在5月23日,京东、拼多多、苏宁易购分别开启“6·18”预售活动和“6·18”购物节、“6·18”年中大促。

其中,京东推出“京享红包+万店狂欢”等,叠加百余项环节,保障全链路服务商家顾客。拼多多推出平台红包、百亿补贴、满300返50、大牌直降、买一送一等多重福利。苏宁易购联合品牌商主打“家电家装套购”服务,寻求差异化突围。针对3C数码和生活电器产品,苏宁易购上线闪送服务,首批落地北、上、广、深等全国140多个城市。在门店3至5公里范围内,消费者线上下单手机、电脑等产品,最快1小时就能由门店直接送到家。

在此过程中,在加大让利力度的同时,不少电商还推出针对商家的专享帮扶举措。

无锡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吴琦表示,与往年相比,今年“6·18”成为提振消费的重要抓手。不仅商家特别是中小商家的参与热情更高,而且地方政府扶持力度更大。近期以来,多地政府发放新一轮消费券,期望通过发放消费券等方式刺激消费需求复苏。电商平台和物流企业也在通过多种手段解决中小商家痛点。

“在拉动消费回暖上,‘6·18’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伴随经济逐步复苏,叠加政府和企业的促消费举措,消费需求有望得到进一步激发。”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盘和林表示。

确保配送时效

物流企业全力备战

随着“6·18”大促的全面启动,物流配送压力也进一步增大。如何控制物流成本、保证配送时效,对商家和物流企业都是一大挑战。

“今年全球疫情恢复的不平衡、宏观经济波动、供应链受阻等多重因素,给零售行业带来巨大的不确定性。提升库存周转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根据消费者需求变化做出实时反应,降低‘高缺货率与高库存’并存的运营风险,可以帮助商家进一步提高抗风险能力。” 京东集团副总裁、京东物流供应链解决方案部负责人王强表示。

京东物流表示,持续做好预售前置,全国将有数百万量级SKU的商品被前置在距离消费者最近的各级仓库;同时将一部分预售商品前置到快递站点,待消费者支付尾款后,京东快递小哥可以直接上门配送,超过200个城市的消费者最快可实现分钟级收货。

此外,菜鸟启动“6·18”物流“聚力计划”。推出“全国切仓转仓”“预售极速达”“跨境无忧”“送货上门”“无人车送货”“菜鸟绿色家园”系列举措。

申通快递、圆通速递、韵达速递、中通快递等快递公司共同推出大促期间四大物流保障措施,包括价格保障、赔付兜底、防疫安全保障、客服售后保障等。

加快补齐短板

保障供应链和物流畅通

不过,物流方面存在的短板仍不容忽视。

吴琦分析指出,受国内疫情和国际形势影响,物流仍面临供应紧张、运力不足、成本高企等问题,物流堵点仍需进一步疏通。此外,物流基础设施布局及结构不均衡,有效供给不足及局部供给过剩现象并存。

吴琦建议,一方面,打通体制机制和基础设施堵点。统筹疫情常态化防控下城市运行和民生保障需要,研究出台更好保障物流配送的举措;鼓励电商新业态、新模式发展,降低渠道费用和物流成本。另一方面,推动物流企业转型升级。强化数字赋能,加强科技研发和应用场景拓展,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大物流基础设施、设备、仓储等投入,同时推动企业优化经营机制和内部治理,提供高水准、全流程的一体化增值服务,提升服务质效。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也强调,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支持数字化第三方物流交付平台建设,推动第三方物流产业科技和商业模式创新,培育一批有全球影响力的数字化平台企业和供应链企业,促进全社会物流降本增效。

(班娟娟)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中国食品安全报社主办
报社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8号一区16号楼 邮编:100070
采编热线:010-63703066-8516 广告热线:010-63703066-8066
京ICP备10219194号-3

所有内容中国食品安全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