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有源,树有根。同样,粮食安全离不开种源安全。首农食品集团被业界称为“我国畜禽良种领域具有雄厚产业优势的领军企业” 之一,首农食品集团是如何打赢种业翻身仗的?
王国丰表示,根据《北京现代种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首农食品集团重组以来,将科技创新作为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制定《集团“十四五”科技发展规划》,持续加大科技投入,加速重构创新格局,建成覆盖种类最全、产业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全球领先的世界级种业。
在创新体系上,集团按照“资源统筹、专业分工、能力互补、开放共赢”的原则,以原有的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为龙头组建创新研究院,整合原有的50个各类创新平台,打造分布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等不同领域的四大类平台,形成以集团总部为统领,以二级企业科研中心为补充,统筹协作、梯次分布的科技创新体系。在创新机制上,集团贯彻“产业为本、科技为翼、资本为用”的战略思路,加大与全球一流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企业的战略合作。
一是“金三角”模式助力打造“农业中关村”。合作建设平谷农业科技示范区项目,构建“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的“金三角”模式,集团推动奶牛、蛋鸡、种猪、种鸭等优质畜禽种质资源向平谷集聚,获批“国家现代农业科技产业园”,努力打造“一流农业中关村”。
二是“创新联合体”助力成果转化。率先独资牵头发起,并联合十余家政产学研机构,组建了“北京生物种业创新联合体”。自去年9月正式启动、由集团牵头建设运营的“畜禽分子育种数据中心”,通过活体库、冷冻库、数据库建设,加速遗传进展和未来畜禽新品种创新。
三是“揭榜挂帅”助力核心技术攻关。以集团为主体、以任务为导向、优势院所联合协同的“揭榜挂帅”攻关机制,积极承担国家农业科技在北京试验和成果转化项目,集中力量攻克一批关键核心“卡脖子”技术。
四年来,集团新增专利301件,累计超670件;每万人发明专利数30件,主导或参与制订标准81项;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由9家增至24家;累计荣获国家级、北京市科技成果奖34项,集团食科院生物“培育肉”技术居于国际领先地位;种鸭育种规模居世界第一,蛋种鸡制种规模居世界前三,种牛市场占有率领跑全国,畜禽种业居于国内乃至国际领先水平。翠湖农业创新工场10万平方米智能连栋温室主体结构完工,2.4万平方米番茄完成定植,成为京津冀最大单体智能连栋温室大棚,高效设施农业持续发力。
只有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展望未来,“十四五”期间,首农食品集团将坚定不移地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视察期间关于粮食安全和种业自主创新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北京市委、市政府相关部署,深入实施《集团“十四五”科技创新战略》,推动19项创新行动落地,加快迈向“产业科技型集团”的“十四五”目标和“科技产业型集团”的2035年远景目标,为保障粮食安全和打赢种业翻身仗,建设“种业之都”贡献“首农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