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过后,五月的风会吹响时令的集结号,北京的初夏从来不缺少本地水果的影子。在这4个地标农产品中,它们有的很年长,慈祥地包罗着无数人的乡愁;有的很年轻,在时代机遇和人才的助力下,也让自己的名号愈发响亮。无论历史或长或短、产业或小或大,地标产品始终小心翼翼地传承凝练着可贵的北京味道。
桑椹熟了 大兴区安定镇桑农心中的味道
进入五月后,随着大兴区安定镇的桑树聚花成果,初夏的风会慢慢吹红桑椹的脸。在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的众多“京籍”水果中,安定桑椹对时令的把控总是很精准。不到完全成熟前,桑椹总吝惜展现它的真味,等到果实熟透,沁香齁甜的味道又总是稍纵即逝,若保存不当,从新鲜到变质不过几个小时。
纵然赏味期限很短,但在知桑爱桑的安定镇人眼里,家乡桑椹所凝练的岁月却很长。初夏凌晨三四点,天还没亮,为确保早上六点前打下桑椹方便后期售卖,大兴区安定镇的桑农已早早起床了。桑农中包括三四十岁的青壮年劳动力,也包括三四岁的小娃娃,他们在收获季节都要肩负重任。驶向前野厂村古桑园的路上,总伴着零碎星光和一路蝉鸣。
收获桑椹,不只是对桑农家庭默契程度的考验,更讲究细微之处的分寸。踹树是体力活,但也需要技术,使出的力道只为震落果实,万不能让蛮力伤及树干。也正因那些难以细细道来的技巧,树下的孩子们打小就钦佩父辈的智慧,在如盖的树冠里,他们“力无虚发”,总能选中成熟度最适宜的果实。为了保护这片华北地区面积最大的古桑林,曾经的古桑园早已由镇上统一管理,镇里为古树建起必要的围栏,营造了精致的景观。
千禧年后,安定镇大力支持前野厂村和周围几个村庄农桑产业的发展,桑农们走出古桑园,扩大了桑树的种植面积。当下,安定镇三万五千株桑树,也多是那时候种下的。在这些桑树中,以白玉王、大石、龙桑为主流的桑椹品种,让大个头的桑椹越来越多地走进人们的视野和味蕾。
事实上,大兴区栽培桑椹的历史已超过1500年。明清时期的白色桑椹,也一度成为贡品被送入皇宫。到现在,古桑园里桑树纵然未经千年风霜,却也经历了当下桑农们祖祖辈辈几百年的传承。
葡萄甜了
“北京吐鲁番”张家湾的种植史
2014年通州张家湾葡萄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5月上旬,在张家湾葡萄大观园,棚里的“红双味”和“贵妃玫瑰”刚刚成熟,占地180亩的园区则在等待盛夏里最热闹的采摘季。根据《通县志》记载,张家湾的葡萄始种于元朝,距今已超过700年。而这些年能被称为“北京吐鲁番”,主要得益于上世纪九十年
虽然镇上的葡萄从不愁卖,可由于品种单一,每年葡萄的上市期都集中在七八月份。为了引进新品种、延长葡萄上市期,1997年张家湾成立葡萄协会,许尚斌任葡萄协会会长,工作重心是引种和植保。到2000年,张家湾镇葡萄年上市量超过1800万斤。
近年来,随着城市副中心的发展,张家湾葡萄的种植面积经历了不可避免的缩减,但许尚斌父子仍在园区为葡萄忙碌。葡萄大观园内的品种一度达到130多个,但很多品种后来悄无声息地消失了。淘汰的过程,是葡萄种植者的最大遗憾,“有的品种风味特别好,但产量过低;有的品种外观好看,却不抗病。甚至有的只是并不适宜在张家湾种植。”
如今,葡萄大观园沉淀凝练了40个品种,分别能在风味、颜色以及成熟时间上体现各自的特色。今年是通州葡萄大观园建园的第二十年,随着此后几个月里40个品种相继成熟,“北京吐鲁番”的夏天会更加热闹。
西瓜来了
庞各庄瓜王百里挑一选好瓜
一个月前,大兴区庞各庄的头茬瓜已经上市。前些天北京的气温比往年偏低,有人担心地里的西瓜也受天气影响。而在大兴区老宋瓜园,设施大棚的面积占了园区总面积的一多半。瓜园负责人宋绍堂说:“园区所有的西瓜,目前都长在大棚里,安安稳稳,长势不错。”
“这些年,园区除了一直主打的L600和超越梦想、京美2K以外,也承担着新品种的示范和推广工作。”宋绍堂说,每年园区有超过100个品种通过示范对比试验被层层筛选,最终优中选优,才得以进入市场,被端上市民的果盘。这其中就包括被市民称为“西瓜皇后”的京彩1号,以及今年即将与市民见面的“冰糖碧玉”。
在宋绍堂看来,适合本地种植、产量稳定、抗逆性抗病性缺一不可。并且,最近几年,宋绍堂的西瓜还讲究一些“功能性”,“不但得好吃,我们也希望西瓜里能多一些营养成分。”宋绍堂的父亲是庞各庄家喻户晓的瓜王宋宝森,靠着丰富的经验和技术,解决了西瓜不能重茬连作的问题。
“但到了我这一代,更多的是希望做好西瓜产业的延伸。包括我们每年做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试验,以及品牌推广,其实目的都在于继续深耕产业链,解锁新的产业模式。”宋绍堂说。
樱桃红了
通州樱桃走进顶级商超
《通县志》对当地种植樱桃的历史记载可追溯至民国时期,可站在规模化角度上、在农产品地理标志中,通州大樱桃谈不上有太多资历。可如今这年轻的西集大樱桃最终走进了北京最高端的商超。
作为“春果第一枝”,北京通州西集樱桃今年来“报春”的时间,比往年还要早上一周多。3月15日,北京供暖季还没正式结束,红灯樱桃已经在位于西集镇沙古堆村的暖棚里报到了,这个品种果实个头不小,果肉肥厚,也恰是最受北京市民喜欢的早熟樱桃。在沙古堆村村西的红樱桃园艺场里,山东人江寒青是这片樱桃园的主人。她介绍,早前园区改进了保温措施,科技加持推动了樱桃提早上市,抢占市场,也让其有了更高的商业价值。
从3月15日暖棚樱桃上市,到6月份露地樱桃收尾,位于西集镇西北端的沙古堆村是当地樱桃的核心产地,是整个西集最早的樱桃种植地。已过花甲之年的尹福贵,是沙古堆村最早接触樱桃种植的人。老尹记得,第一次感觉到家乡的樱桃种出了些名气,是在2006年前后。家家户户种樱桃让整个小镇的樱桃面积有了一定的规模,那时年产量能够达到70万公斤,产值超过千万。区里办起了樱桃文化节,“通州大樱桃”开始成为北京市民耳熟能详的本地水果。
到了2010年底,农业部批准对“通州大樱桃”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从开始引进樱桃种植,到实现产业化,西集镇樱桃的发展速度之快令人惊讶。老尹的园区是西集老牌的樱桃园,专注于线上订购和线下采摘相结合的销售模式。而自2016年起,江寒青的樱桃开始走入BHG华联精品超市,此后每年的3月到6月,北京SKP商场地下一层,来自西集镇的樱桃从未缺席,采购者都感到意外,原来北京也有这么好吃的樱桃。(田杰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