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专题
3上一版  下一版4
 
居大国 食必安
加强过程标准建设 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21年2月2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副会长,中国食品安全报社社长、总编辑朱长学:
居大国 食必安

 

新闻媒体要强化顶层设计,新闻记者要提升专业素养,做好传播与科普“标兵”。食品安全涉及千百万人的切身利益,媒体的食品安全报道应坚持微观真实与宏观真实相一致的原则。记者也要相应具备一定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以更加科学、规范的方式来报道和引导舆论,并做好食品安全知识科普,政策宣传,辟谣扶正。监管部门及公众要强化同新闻媒体协同联动,构建严密高效的食品安全舆情传播机制。

“大国食安”,是党和政府对我们食品安全工作的要求,更是广大人民群众对健康美好生活的期待。作为一个长期从事食品安全工作的媒体人,能为实现“居大国,食必安”尽一份力,是我和我们报社的使命与荣耀。今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和建党100周年的特殊历史时刻,中国食品安全事业即将迈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说到“大国”,狭义指一个国家的自然要素构成,广义指大且强的国家,甚至世界性大国、强国。当“大国”和食品安全连在一起,那应该不仅仅是字面含义,更是国家对人民的责任、爱护和承诺,让人民以食为天,得安为先,踏踏实实享受大国担当的获得感。

从媒体在食品安全社会共治中的责任与职责来看,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提升媒体参与“大国食安”工作的效能。

一方面,新闻媒体要强化顶层设计,新闻记者要提升专业素养,做好传播与科普“标兵”。食品安全涉及千百万人的切身利益,媒体的食品安全报道应坚持微观真实与宏观真实相一致的原则。其对食品安全事件进行报道时,不要仅停留在曝光和问责的层面,还应该注重后续关注,通过解释性、政策性报道营造一些公共空间,探索食品安全事件产生的原因、影响以及如何预防等,推动相关政策法规的建立健全,从而真正推动我国食品安全体系建设的进程。记者也要相应具备一定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以更加科学、规范的方式来报道和引导舆论,并做好食品安全知识科普、政策宣传,辟谣扶正。

另一方面,监管部门及公众要强化同新闻媒体协同联动,构建严密高效的食品安全舆情传播机制。新闻媒体承担着宣传与监督两大重任,为更好地发挥新闻媒体信息披露及舆论监督职能,需要政府监管部门充分信任新闻媒体,建立信息畅通的信息披露制度,将其在执法过程中发现的新闻线索及时向主流新闻媒体披露,同时在其执法过程中,要创造条件邀请新闻媒体参与进来,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主观能动性,对新闻媒体曝光发现的问题要及时回应社会关切,督促被报道企业及时整改等,从而实现政府与媒体间的良性互动。

中国食品安全报社,始终和党中央保持一致,与读者同频共振,与行业诚信共赢,与时代呼应相依。1992年创办之初的《中国食品质量报》,就是策应了国家提出的“质量兴国”;21世纪初,我国发生了多起严重的食品安全事件(如劣质奶粉致“大头娃娃”事件、非法添加三聚氰胺污染奶粉事件等),不仅加重了公众对我国食品安全的不信任感,也严重损害了我国食品的国际形象。有介于此,2002年,我们倡议举办中国食品安全年会,倡导行业自律,去年更名为中国食品安全大会;2008年奥运会前夕,由北京九合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倡议并发起,报社和北京市工商局、北京市食安委办公室联合创办了《首都食品安全周刊》;2009年,考虑与国际接轨,“食品安全是世界语”,质量是企业的事,监管安全是国家的事,报纸更名为《中国食品安全报》;2015年,“社会共治”写入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我们开始在全国建立食品安全监管信息员队伍。

最后,我希望可以代表中国食品安全报社向“大国食安”行动许个诺:我们将用《中国食品安全报》、中国食品安全网、中国食品安全大会、《首都食品安全周刊》、全国食品安全监管信息员队伍、《食育周刊》这六个行业“唯一”,为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服务,以强化食品行业社会责任感为己任,以切实担纲食品安全舆论前沿为使命,把控社会关注焦点,监督监管执法舆情和企业食品安全防范制度,为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保驾护航,为实现“健康中国”、推动“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下一篇4  
 
   
   
   

中国食品安全报社主办
报社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8号一区16号楼 邮编:100070
采编热线:010-63703066-8516 广告热线:010-63703066-8066
京ICP备10219194号-3

所有内容中国食品安全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