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13版
就像中国零售企业里面,如果论品牌溢价、商品力、客单价、服务口碑,有谁能打得过宜家?可以宜家折腾4年之后,电商这事还是最终选择了和天猫合作。
门店合作第三方平台的部分心态
其实,除了全国性大型零售企业,存在自营线上业务的幻觉。很多区域性KA级别零售商,也存在与第三方平台的合作顾虑。这种顾虑的主要原因,在于零售商围绕着门店所设计的整个业务模型和成本模型,要远远贵于或难于门店作为线上订单发货仓的成本要求。
简单的说,就是门店如果依靠线上订单就能养活自己,为什么还要花钱请员工,做来客体验,做营销,做卖场牌面和陈列呢?一个毛坯房一样的门店,不是一样可以做线上订单的发货店(仓)吗?还有,高度标准化和快销化为主营商品的超市和大卖场,本身商品的采购和零售价格就高度透明。他们是真不太愿意在线上业务上,发生二次分佣的毛利折损。但是,现在的实际情况,是不愿意也不行了。现在主营快销品和生鲜等民生品的超市和大卖场,本身也守不住门店的来客了。这种高度标准化和快销化的为主的门店,恰恰是本地到家即配业务很容易介入的部分。
简单的说,消费者买一瓶洗衣液,买一袋牙膏,买一把蔬菜……并不需要看直播,反复比较型号规格。在手机下单,就很清楚自己买了什么。听起来可怕吗?没事,我们再来看清楚传统零售做线上业务的终极价值,就不怕了。门店做线上业务,做的就是门店的增量业绩;门店和企业本身的数字化战略升级转型,那是另外一套方法论。以往零售企业的教训,大多都是把线上业务和企业转型战略,混为一谈了。
我们以大润发举例。大润发2019年的整体战略目标,是逐步把全国380家门店,全部改造为彻底数字化管理的门店。而大润发2020年的整体战略,是从原来一个综合性的“生杂百”大卖场,转型为一个高度专业的生鲜食品大卖场。
但在这个战略转型目标之前的3年里,并不影响大润发和阿里淘鲜达一起,先做出门店线上订单的增量业绩
多点、京东到家、阿里淘鲜达、美团、饿了么等第三方平台,它们的第一功能,其实也只是在帮助实体店做线上订单的增量业绩——其背后的数字化工具、中台系统、物流等,都是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不自营,不搞介入零售商数字战略升级的多余动作,而是专注于如何从流量、物流、中台等方面服务好零售商的,高度保持第三方纯粹性的第三方平台,其实屈指可数。目前头部几家三方平台里,也只有京东到家看起来始终坚持在走这条路。
如果哪家互联网第三方平台,说自己能同时给零售企业既做业绩增量,又能做战略转型,除非他们能达到阿里集团和大润发(高鑫零售)的合作深度,否则零售企业就要对这种承诺大大小心警惕了。
我们反复说第三方平台的体系很复杂,零售企业不要低估这种复杂,不要以为可以自己轻易复制。但是,零售企业也不要低估自己一直扎根零售业,所打造的专业性壁垒。聪明的第三方平台都明白一个道理,他们也学不会零售的自营,永远也不会想着自己去开店。第三方平台,挣得是服务的钱,不是卖货的钱。他们会看到,零售商的门店也有自己的核心能力:供应链、选品、商品力打造、门店管理等。门店与第三方平台合作,能不能撬动出终极价值,最终还是门店。或者说,实体的门店+手机的虚拟门店。
零售商线上化的终极价值
门店有个很特殊的功能,在于门店在整个线上业务链路中,功能很大,收益不大。一个商品从源头到家中的整个流通链路,门店能起到类似电商在大仓、干支线物流、分拣中心、终端站点的所有物流集合功能。可以说,门店既有电商不具备的点对点功能,又具有发货仓不具备的门店来客销售能力。门店是个简化了整个流通链路的超强中间环节。
那些同时拥有线上线下一体业务的门店,实体部分只要不亏钱就好,可以养活自己即可。其他业绩增量部分,可以靠线上去拉动。这点,盒马和京东七鲜这两个新物种零售,已经给出了很好的证据案例。一套门店成本,做出两套利润。当然,这是很理性的实体店线上业务模式。能够达成这种理想效果,关键在于线上运营和门店运营,零售商和第三方平台,要联手起来同等对待、同等投入、同等重视、同等运营。这四种同等,也是刚才说了流量、中台、即配之后,一个更大问题故意不说的原因。现在做线上生意的门店,普遍不重视线上的运营。
很多零售企业对第三方平台的合作态度,有点像餐厅做外卖。以为在线上开个店铺和流量入口,订单就源源不断过来,就可以躺着挣钱。从没认真做过线上店铺的运营,不做活动档期规划,不做促销引流复购。
我们很想提醒的是,零售企业不能轻视线上业务的复杂性,也不能假想第三方平台是万能的。明明那些门店很擅长的一套营采销业务体系,怎么就不能搬到线上去呢?或者说,在线上平台专门设计一套线上版的营采销业务体系,难道很难吗?这方面,第三方平台目前的表现也不够成熟。而且,这套线上版营采销业务体系打造,还必须由第三方平台自己发起。指望哪个零售企业单独发起并落地,难度可能不亚于自己干线上自营。就像上述所说的,一个消费者在手机上,凭什么不买他家马路对面的超市,而偏要选择一公里外的另一家超市?答案一定是更远的超市,提供的价格、品质和丰富度,好于自己马路对面更近的超市。
这时候,第三方平台可以打破地理限制的优势——即一个区域内所有门店在手机上,呈现出一个超市的感觉,多少都是呈现给消费者很不错的线上运营品质。然后,手机上一个大超市的体验感觉,让消费者的最终下单行为,又精准的落地到某个具体门店身上。
实体零售要尊重线上平台、尊重消费者需求、尊重零售的商业规律。这点起码道理,也是此前门店对接三方平台,所做不够的主要问题。当然,这也是所有第三方线上平台,未来1-3年的行业整体发展红利。
红利之所以叫红利,在于那些简单、明确、高频的日常需求,一定依赖于数量众多的零售企业来完成。这个社会不可能让全民的日常民生购买,交给少数几个大零售商来供给。
这种注定高度分散,多场景、多业态、多渠道的供给现状,也决定了第三方平台有责任让这些数量众多的中小型零售商,最大程度享受互联网和数字化的发展成果,并最终体现出第三方平台的长期存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