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大家讲坛
3上一版  下一版4
 
做强内需市场 助力高质量发展
对违规APP不能止于下架整改
“职业索赔”牟利之门该关闭了
让诚信成为一种习惯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2019年12月1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诚信成为一种习惯

 

□ 吴宇轩

通过网络众筹平台获得善款,却违反约定用途将筹集款项挪作他用,最终被判令返还全额筹款并支付相应利息;第21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二等奖获奖作品《古董》涉嫌抄袭,被取消成绩、收回获奖证书;曾称“水氢发动机”汽车加水就能行驶的杭州青年汽车集团破产,公司董事长庞青年被列入失信名单并被限制消费。近日,一些社会失信事件接连被报道,人们不禁要问:诚信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做到诚信就这么难吗?

人无信不立。古往今来,诚信的力量从来都不曾被忽视。商鞅徙木立信的故事广为流传,季布一诺千金的佳话不绝于史,“信义兄弟”孙水林、孙东林兄弟20年信守承诺生死接力给农民工送薪。对个人而言,诚信是立身之本,是做人做事必须坚守的道德底线;对企业而言,诚信是无形资产,靠信誉打造品牌才能赢得百姓信赖。加强诚信建设,让诚信成为人们普遍遵循的道德习惯是一个大课题。

诚信问题是道德问题,也是价值观问题。在我国,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是公民道德的基石、社会运行的基础。近年来,不少地方开展以诚信建设为主题的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如中小学将诚信教育作为德育的重要一课、开设中国好人榜评选“诚实守信好人”并大力宣传其先进事迹、开展“诚信建设万里行”“诚信兴商宣传月”等,以期努力提高公民诚信意识,树立起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风尚,不断夯实诚信建设之基。

诚信大厦的矗立,离不开制度支撑。把道德伦理的柔性规范与法律制度的刚性约束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更好打造诚信社会。企业诚信“红黑榜”名单让守信企业广开绿灯、失信企业寸步难行;失信“黑名单”让一些“老赖”曝了光、丢了脸,生活处处受限。一批企业积极主动进行整改,曾经顽固的“老赖”们主动还钱,这就是制度的威力。

今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征信体系,健全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也指出完善诚信建设长效机制,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体系,加强失信惩戒。落实这些重要部署必将进一步构建起不敢失信、不能失信、不愿失信的体制机制,营造让守信者一路畅通、失信者寸步难行的良好制度环境。

事实证明,论文抄袭、产品造假等或许能得逞一时,却不能成功一世,往往还会适得其反。诚信,既是个人与他人、与社会的一份契约,更是自己与良心的一个约定。从长远计,人人都要加强自身诚信建设,让诚信真正成为一种思想自觉、一种行为习惯。

 
3上一篇  
 
   
   
   

中国食品安全报社主办
报社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8号一区16号楼 邮编:100070
采编热线:010-63703066-8516 广告热线:010-63703066-8388
京ICP备10219194号-3

所有内容中国食品安全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