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大家讲坛
3上一版  下一版4
 
法治是确保校园食品安全唯一选项
农业品牌化为何是农业 现代化的核心竞争力
校园食品安全的重锤须“砸”进监管者心里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2019年3月2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校园食品安全的重锤须“砸”进监管者心里

 

□ 王石川

“中小学幼儿园应建立集中用餐陪餐制度,每餐均应有学校相关负责人与学生共同用餐,做好陪餐记录。”“中小学幼儿园一般不得在校内设置小卖部、超市等食品经营场所。”日前,教育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卫健委共同发布《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以下简称新《规定》),从4月1日开始执行。

新《规定》亮点纷呈,直抵人心,比如除了众所周知的校长陪餐制,还提出有条件的中小学、幼儿园应当建立家长陪餐制度。再比如,中小学幼儿园食堂不得制售冷荤类食品、生食类食品、裱花蛋糕,不得加工制作四季豆、鲜黄花菜、野生蘑菇、发芽土豆等高风险食品。无论规定之细还是针对性之强,乃至措施之实,都可圈可点。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教育部、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有关负责人就新《规定》答记者问时如此表示。诚如斯言,如果不聚焦、聚神、聚力抓落实,做到紧之又紧、细之又细、实之又实,那么结果只有一个,新《规定》沦为银样镴枪头,看起来煞有介事,实则不中用、不实用。出个主意非常容易,定个政策也不是很难,要落实就难得很,不是写一大篇批示,下面就会照着做。

政策兑现难绝非夸张之语。现实中,政令在地方和基层难以落实时有发生,至于“中梗阻”现象,以及打通不了“最后一公里”等问题,都不是新闻。当然,不能就此认为新《规定》也会陷入“中梗阻”的困境。但基于现实教训,让新《规定》真正发挥作用,可不是发个文、开个会、呼吁一下那么简单。

纵观新《规定》,可发现不少监管新特点。除了强化学校食品安全主体责任,还明确了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学校集中用餐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此外,强化学校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比如要求学校建立集中用餐信息公开制度,及时向师生家长公开食品进货来源、供餐单位等信息。校园食品安全事件不时发生,一大原因就是监督失灵,该监管的不监管,想监管的监管不了。由于信息不对称,家长掌握不了真实情况,在这种背景中,校园食品能否信得过,就让人打上问号。

而如今,新《规定》壮大了家长等群体的话语权,一大例证是明确指出,学校在食品采购、食堂管理、供餐单位选择等重大事项上,应以适当方式听取家长委员会或学生代表大会、教职工代表大会意见,保障师生家长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一定程度上说,家长最关心孩子健康,最有动力行使监督权,如果“四权”从纸面落到地面,校园食品安全就不会变得空心化。

如果家长真能“登堂入室”,不仅在食品采购、食堂管理、供餐单位选择等涉及学校集中用餐的重大事项上有发言权,乃至有决定权,还能准确掌握食品进货来源、供餐单位等信息,那么对食品安全就确有作用。同时,新《规定》明确有条件的学校食堂应当做到“明厨亮灶”,通过视频或者透明玻璃窗、玻璃墙等方式,公开食品加工过程。这同样具有现实意义。

人们常说“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校园食品的每一个环节都力求透明,让阳光照进去,不仅可防止食品腐化,也可防范权力腐化。接下来,就得观察监督的阳光能不能照进去?如何照进去?是象征性地照进去还是实打实地照进去?是短期照进去还是长期照进去?同时,要保证下去检查、落实,反复地讲,反复地考虑。道德自觉是靠不住的,多一些检查就少一些隐患。一言以蔽之,通过强化落实,瞪大眼睛把住关,不让问题食品端上孩子餐桌。

食品安全无小事,对校园食品安全更不可掉以轻心。让孩子们在学校吃得安全,还要吃得有营养,已经成为当前学校食品管理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没有安全,遑论营养。不仅对违法违规行为零容忍、出快手、下重拳,更不给违法违规者使坏的机会、作恶的空间,则校园食品安全可期。

 
3上一篇  
 
   
   
   

中国食品安全报社主办
报社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8号一区16号楼 邮编:100070
采编热线:010-63703066-8516 广告热线:010-63703066-8388
京ICP备10219194号-3

所有内容中国食品安全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