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商学院教授 周勇
以前总认为行政主导的零售整合常常以失败告终。如今发现:市场化运作而误入歧途的概率也非常高。笔者总结了便利店前进道路,谨防上了7条断头路。
第一条断头路:因规模小而走到尽头。便利店全世界都是大集团运作模式,主要有两大体系:石油系与杂货店系,我国又增加了一个“新流派”——电商系。不管什么派系,如果想要做得持久,做得有影响力,基础是规模。没有规模就只能依靠别人的品牌,购买特许经营权。既想发展,又怕亏损,规模扩张与区域拓展,患得患失,甚至反复无常,最终必将被淘汰。
第二条断头路:因规模大而走到尽头。早期便利店行业有一个传说:300家是基本规模。所以,大家不顾一切拼命开店。后来发现:开到300家继续亏,甚至开到1000家还在亏,更难以置信的是,购并1000家以后亏得连跳楼的底气也没有了!
第三条断头路:因营运失控亏损不止而走到尽头。在各个行业的开拓发展道路上,步步惊险,到处是坑。便利店看起来很小,但亏起来要命。每天每店如果报损100元,1000家店就是10万元,1年就是3650万元。现在全国70家便利公司,有几家每年盈利超过3650万元?损耗虽然可以由毛利来支撑,但是,如果瞎弄,损耗一多,怎么折腾都不会赚钱。
企业的平均成本最终都可以转嫁给消费者,但超过社会平均成本的部分,就要由企业来承担。承担多了,就亏损。亏损多了,就倒闭或被并购。有些企业将亏损的便利店转让给加盟者,虽然不亏了,但加盟者赚到的仅仅是苦力钱,所以,干着干着也就不干了。
第四条断头路:因误判需求而死。人为放大需求,甚至把伪需求当做真需求,把“火口”当做“风口”,在“高潮”中,因亢奋使心脏聚停而死。便利店的想象空间很大,但实际做起来,正处于“两难”境地:商品销售:不仅涉及供应链问题,更涉及消费者心智问题;服务销售:老项目被电商干掉一半,新项目想起来很美好,但真正落地都很难,不仅有内在原因,更有政策障碍。
如便利店+生鲜、+药房、+面包、+食堂、+社区服务等等。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想过头了,快走好几步,谁也跟不上,只有经营者一个人自说自话地走在前面,很快被“狼”吃掉。
第五条断头路:跳跃式发展而死。学袋鼠跳,死在跳跃式发展上,规模不大,棋盘很大,星星之火,难以燎原!开大卖场、购物中心、百货公司、奥特莱斯等零售业态,跨地域发展没关系。
便利店对JIT的供应链要求非常苛刻,准时、足量、分区、集中的配送,才会有效率,品牌才会有影响力,损耗也才会减少。如果像走围棋那样跳跃式布局,往往就会死在跳跃的路上。有人认为:全时太分散,跳跃式发展,违背了便利店发展规律。
第六条断头路:死在商品上,也就是供应链上。当初上海的21世纪便利被美亚收购不到两年就被外行的商品主管折腾死了。常规的商品比较容易获得,低廉的商品也比较容易获得,但适合消费者心智的商品以及富有特色,好看好吃的商品就不容易开发。商品不好,不会“速死”,这是一个“慢死”的过程。顾客会慢慢地、悄悄地远离。
第七条断头路:死在服务上。服务人员年龄不重要,重要的是服务状态。一线服务状态直接决定了便利店的品牌形象,分隔了顾客群体,决定了发展命运!上海的内资便利店之所以会渐渐失去优势,这是根源之一。
朗然资本创始合伙人、原联华快客便利店总经理潘育新先生看到上述7条所谓的“断头路”以后对我调侃地说:“感觉非人能做的行业哈,活下来的都是神了”。
其实,便利店这个行业确实是需要“神”一样的“人”来做的事业。
发展到最后,基本的活路就两条:一是特别小的能活,活在别人的品牌下;二是特别大的也能活,活在众多“特别小的店铺”基础上。
便利店未来格局将会有很大变化。但这一过程比较漫长。中国这么大,在很长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便利店将呈现出以多品牌、区域化、多样化、多层次为主导的发展格局。
(本报对原文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