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庄文勤
滇西凤庆县是家乡盛产山核桃的地方,家家户户、房前屋后、山坡峡谷、田边地头没有不种核桃的,是闻名全国的优质核桃生产基地,被国家命名为“中国核桃之乡”。明朝著名地理学家、大旅行家徐霞客在其《徐霞客游记》里对顺宁(凤庆)的核桃曾作过这样的叙述:“郡境所食、所燃皆核桃油。其核桃壳薄而肉嵌,锥碎蒸之,箍敲为油,胜芝麻、菜籽者多矣”。1999年,美国加州核桃委员会主席巴顿先生专程到凤庆考察,也评价说:“山高路险,自然生长,纯天然,无病虫害,是世界上品质最好的核桃”。
三四月份凤庆核桃叶才露出小小的几片乌红的嫩芽,核桃树上就开了花,那花是一串一串的,长长的像毛毛虫悬挂在树枝上,和花实在有点搭不上关系。几场细雨之后,花谢了,满树都长出了碧绿的叶子。山坡上,平地里,房前屋后,仿佛涌出了一片片绿色的云。在酷热的夏季里,核桃的果实迅速吸收着水分和营养,小小的青果渐渐地饱满变大。在大暑、立秋节气左右,核桃的果仁基本成型,此时果仁、果衣还都是软的,尚未完全成熟。临近白露,原先外面青色的厚壳已经渐渐变黄,并向四周炸裂开口,果实就渐渐裸露出来。每到这时,松鼠便在核桃树上上串下跳,开始与人们一起争抢果实。于是,乡亲们打核桃的序幕便拉开了。
小伙子们爬上树顶,从上到下,连摇带晃,那裂了口的、熟透了的核桃连壳带果的就掉了下来,摇不掉的就用竹杆打。一竹杆打下去,只听得“哗哗哗”的声音,核桃象雹子一样纷纷落下。核桃在树枝树干上东碰西撞后再重重地落在地上,早已是壳果分了家,那赤身裸体的核桃果儿有的裸露地面,有的则藏入深沟草丛。机灵的孩子们东瞧瞧、西找找,这边草丛里,那边水沟旁,一会儿就拾得一大堆。
核桃背回家后,先将脱开壳的核桃选出直接放入簸箕、炭筛之类的东西慢慢晒干,而那还没有脱壳的青果则要堆在一起放上十来天就会自然与壳剥离。这时,只要用刀砍上一个口轻轻一撬,那赤裸裸的核桃果儿就掉了出来。
在家乡,吃核桃的方法特多,可烧着吃,外壳不必砸开,只需放在火旁,经过烘烤,核桃的油脂分泌出来,异常的香。把鲜核桃仁捣碎,将鲜辣椒在烧红的碳灰里烧熟洗净切碎,用盐混合凉拌,不仅美味,而且开胃、健胃。还可以用做调料做花卷,将核桃果仁捣碎后,和盐、葱花、熟油搅拌在一起,将面拉成长条形,将拌好的核桃仁涂在馒头上一扭一压蒸熟,果仁的香味遍布花卷,吃起来香油可口。
而我最爱吃的是核桃糖。说起凤庆核桃糖,首先会想到糖稀。糖稀是我至今的顽固记忆,无法用理智的味蕾分析其内在的品质。糖稀是一种甜食,用玉米面、大麦芽等熬成,粘稠状,呈黄黑色。玉米是滇西的特产,它的甘甜很能讨好滇西的土地,在五六十年代,糖稀是对白糖严重匮乏的一种补偿,却意外与核桃结亲,成为那个年代里特有的风景和味道。
喜食黏食,缘于祖先早年行军打仗不便生火做饭,而黏食不易消化,非常抗饿,且可以事先冻好,便于携带。如此延续下来,便成了滇西的特色食品。核桃糖是黏食中的一大重点。
早年的核桃糖用核桃仁、芝麻、糖稀烀制,用一口大铁锅将核桃仁、芝麻炒熟了,搓去核桃仁皮,拿饭勺一下一下均匀地摊开,摊开好一层,上面掺一点糖稀,使其有点儿甜味。如此反复几次,将其冷却,核桃糖就制成了。
凤庆核桃具有品种优良、桃仁饱满、壳薄体大、香脆可口、出油率高、粗纤维多、营养丰富等特点,是上乘绿色食品,堪称“万寿果”“状元桃”。核桃糖是大众喜爱的小食品,它富含蛋白质、脂肪酸、B族维生素、维生素E、钙、镁、硒等营养元素,可防止细胞老化,能健脑、增强记忆力及延缓衰老,减少肠道对胆固醇的吸收,滋润肌肤、乌黑头发等功效;同时,有缓解疲劳和压力的作用。
核桃味甘、性温;入肾、肺经;可补肾固精、温肺定喘、润肠通便;主治肾虚喘嗽、腰痛脚弱、阳痿遗精、小便频数、石淋、大便燥结。而黑芝麻含有大量的脂肪和蛋白质,还有糖类、维生素A、维生素E、卵磷脂、钙、铁、镁等营养成分;其所含有的维生素E尤其丰富,维生素E能促进细胞分裂,推迟细胞衰老,常食可抵消或中和细胞内衰物质“游离基”的积累,起到抗衰老和延年益寿的作用;黑芝麻作为食疗品,有益肝、补肾、养血、润燥、乌发、美容作用,是极佳的保健美容食品。
核桃糖也是孩子们冬季的上佳零食。晚上饿了,就切几块来吃,要香味有香味,要甘甜有甘甜,要滋补有滋补,要多惬意有多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