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食苑杂谈
3上一版
 
秋风起,“蒸茶”忙
奶奶的枣花馍
过油肉
蚵仔煎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8年9月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秋风起,“蒸茶”忙

 

□ 余平

我的家乡在江南的小镇,每逢入秋后家家户户有“蒸茶”的风俗,家乡人说的“蒸茶”其实与茶关联不大,而是做蒸食,专指在入秋后蒸馍馍、蒸灯粑等。

秋后的一天母亲会起个大早开始忙着做花馍(动物造型的馍馍),她手持刀、剪、梳子等工具,将已发酵揉匀的面团经过搓、捏、切、压、剪等工序,做出神态各异的牛、羊、猪、兔、狗、鸡等动物造型,再以五谷杂粮点睛镶鼻,待上笼蒸熟后,又经过着色,这些花馍仿佛活了一般。蒸出的第一锅花馍要留着供嫦娥仙子,谓之米面成山,祈祷秋后风调雨顺、丰衣足食。一些家乡人还要在旺火上烤食蒸好了的花馍,谓之避邪馍馍,这样可以保秋后无灾无病,平安吉利。

家乡人“蒸茶”时都要做一种传统美食谓之灯粑。灯粑是用糯米粉团做成人物造型,寓意龙凤呈祥、多子多福。做灯粑时很热闹,常常是全家人都围在一张桌子边做。母亲最拿手的是做大头娃,大头娃要做得像两个拳头那么大,这个肯定不能做成实心的,因为这么大的糯米团在锅里难以蒸熟。母亲会捏一个空心的大头娃,里面包上花生仁、核桃仁、芝麻、糖等馅,外面用红豆作嘴、黑豆作眼睛、白莲子作鼻子,大头娃娃做好后要及时放进锅里蒸,蒸熟后加以点染,用番茄酱、苹果酱等抹在灯粑的表面,相当于给大头娃穿上漂亮的衣服,看起来非常可爱。

家乡人“蒸茶”的日子还要蒸一锅玉米团子。母亲把玉米粉和好,煮好的红豆、青豆、紫米与红枣混在一起搅拌均匀当团子馅料。和好的玉米面挖一块握在手心里团一下,捣出一个窝来,添入馅料,把口捏实,再团成圆圆的球状。蒸好的玉米团格外金黄,散发出诱人的玉米香,让人口水直流,我总是第一个伸手去锅里拿玉米团子,这时候母亲便会佯装生气地说:“孩子,小心烫着,这么贪吃,将来找不到媳妇怎么办?”

母亲的话犹言在耳,可时光还是那样肆无忌惮地逝去,如今我离开家乡已经很多年了,在都市成了家后即使与母亲相见也是来去匆匆,很少有机会再吃到母亲的“蒸茶”了。前两天家乡的一位亲戚出差到我这里,他说母亲对我甚是牵挂,他还捎来了母亲亲手做的花馍、灯粑、玉米团,虽然它们没有刚出锅那样美味,我还是吃得津津有味。即使我与母亲相隔千里,我也能体味母亲的味道,感受母爱的阳光,而有母爱阳光的地方,便是人间天堂。

 
下一篇4  
 
   
   
   

中国食品安全报社主办
报社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8号一区16号楼 邮编:100070
采编热线:010-63703066-8516 广告热线:010-63703066-8388
京ICP备10219194号-3

所有内容中国食品安全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