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食苑杂谈
3上一版
 
春来碗底香
盐帮菜馆
锅包鱼
跷脚牛肉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8年3月1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春来碗底香

 

□ 杜学峰

春天一到,河岸上柳树长出一团团如烟似雾的绿意,一声声响在晴空下的柳笛儿,似乎在记忆中还那么悠扬婉转。而记忆最深处的,还是碗底那些春天的唇齿之香。

青绿的柳絮儿,形如桑葚,花老时出白棉,如雪般随风飘落。嫩柳絮可是一道餐桌上的美味,姥姥叫“焯柳絮儿”:择去柳絮儿上的干叶、干枝,把柳絮儿在开水里稍微煮一煮,捞出来在凉水里浸泡一夜,去苦味儿,第二天早上再换水泡泡,捞出淋干水分,加蒜汁、醋、香油就可食用。其味微苦、性寒,据说有清热解毒、祛火明目的功效。

过去,粮食匮乏,村里有“一树榆钱儿半月粮”之说。青黄不接的春季,榆钱儿可抵半个月的粮食,供一家人度过饥荒。记得那时,大街上种了不少榆树,站在房顶上就可以摘榆钱儿。一串串鲜嫩嫩的榆钱儿挂满枝头,我们一把把地捋,满嘴塞榆钱儿,嚼起来光滑,微甜。折几枝,扔给等在树下的弟弟妹妹。树枝摇晃着,榆钱儿下雨似的落下,飘舞在风中,散发丝丝的甜润。妈妈把淘净的榆钱儿拌上玉米面,垫上笼布,上锅蒸。蒸熟后,捏着笼布角兜出锅,倒在小盆里。滴上几滴芝麻香油,浇两勺咸蒜汁,撒上葱花,顿时热腾腾、香喷喷的蒸榆钱儿便可以让我们一饱口福了。

榆钱儿、榆叶儿都是嫩芽中的极品,和上玉米面蒸成菜团子、菜窝窝,吃起来香甜可口。其实,春天里,田间地头、河畔的嫩芽、野菜,很多都能成为农家餐桌上的盘中餐。

记得儿时在乡下,家里养牲口,种了好几块紫花苜蓿。春天里苜蓿花开,蜜蜂嘤嘤嗡嗡采着花蜜。我们则在雨后割下嫩嫩的苜蓿芽,让妈妈加工一番,那种美味,至今回想起来,还令人唇齿生香。

现在人们吃野菜,追求的是那一份返璞归真的田园风味,还有无污染、无公害的绿色。春天里,那些枝头上的嫩芽,那些田间山沟里的野菜,都浸润了春的芬芳,口味苦也罢、甜也罢,都有一种别致的情调。

荠菜不仅是受人青睐的一味时鲜野蔬,更是漂泊游子难以忘却的一份乡情。辛弃疾描述得最美:“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荠菜花很细碎,一节儿一节儿地往上开,在风中悄悄摇曳,并不引人注意。张洁的《挖荠菜》,被选入小学课本。早春三月时,荠菜匍匐在地上,绿中带着土黄色,一点儿也不起眼儿。而那时正是它最肥嫩的时候,等细茎上开出一串串小白花,荠菜就有些老了。荠菜剁碎了拌肉馅儿包饺子、蒸包子,味道新鲜,令人垂涎三尺。

每到清明回老家,我们一起到麦田里挖野菜,挖上两大袋子,带了回来。婆婆告诉我们:摘干净,洗好,用开水焯一下,轻轻握成团,放到冰箱里冻起来,可以放好久,随时可以拿出来炒着吃、包饺子。

暮春时节,蒲公英、曲曲菜、“猪耳朵”、野韭菜、大叶草也都陆续生长成片。这些野菜大都适合凉拌,尤其是蒲公英、曲曲菜,洗净了蘸上甜面酱吃,味道微苦,很爽口。

春上枝头,碗底生香。回味生活,别有一番滋味。

 
下一篇4  
 
   
   
   

中国食品安全报社主办
报社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8号一区16号楼 邮编:100070
采编热线:010-63703066-8516 广告热线:010-63703066-8388
京ICP备10219194号-3

所有内容中国食品安全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