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黄伟伟 灶台和案板上除了油盐酱醋,再加辣椒、葱姜蒜、胡椒粉,没有一点味精、鸡精、蚝油等人工调味品……这是记者在位于首都大酒店一楼的本纯食社厨房里看到的。“最好的食材都来自最偏远的地方。最偏远地方的食材还能找到最本真最纯净的味道”,这是创始人彭娜给本纯食社命名的初衷。
“酱油是自己用长白山基地生产的有机大豆,在朋友的酱油厂特制的,加工过程没有任何添加。除了水是玉泉山拉过来的泉水。其他的没有任何一种食材来自北京的市场,都是来自农户联合种植的”,彭娜表示,为了让以食为天的食客能吃到安全、健康又天然美味的饭菜,也不辜负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珍馐,她再折腾也甘之如饴。据了解,为了寻觅食材,她每年要在全国各地跑四五万公里。
记者看到,本纯食社每一样食材都能溯源产地,做汽锅鸡用的是云南哀牢山原始森林放养的乌鸡;象拔蚌和北极贝都来自朝鲜,朝鲜没有人工养殖海鲜,完全是野生的;牦牛肉来自青海;芋头是黄河滩上种的;油豆腐是用自己在长白山火山岩土上种的大豆做的;臭鳜鱼刚刚从江西进的货。小炒肉用的是双峰农民家里喂养的土猪肉。很多食客表示在这里吃到了小时候猪肉的味道。
彭娜坦言开本纯食社一为探索中餐的标准化模式,包括食材的标准化和烹制技术的标准化;二为培养队伍,以便将来做大。食材大多来自偏远地区,本身就能带动当地农户脱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