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上午,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边振甲出席第十四届中国食品安全年会专题论坛并发言。
据边振甲介绍,特殊食品包括三方面:保健食品、婴幼儿配方食品和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食品安全法》第七十四条、八十条特别规定,国家对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和婴幼儿配方食品等特殊食品实行严格监督管理。据介绍,特殊医学配方食品主要是用于病人的营养干预、营养支持或者营养治疗。其注册管理办法于今年3月7日发布,7月1日开始实施。而特殊食品里的特医食品,叫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是为满足进食受限、消化吸收障碍或代谢紊乱等人群特殊营养的需要,专门加工配制而成的配制食品。由临床医生和临床营养师指导使用,对患者进行营养支持,用于疾病治疗康复及功能维持的必需品。
边振甲提到,在我国住院患者当中,存在营养风险的人占比达36%,其他人群中营养不良常见于肿瘤、肠病、慢性肾病、糖尿病等各类的消耗性疾病,情况十分严重。
在边振甲看来,特医食品在我国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其在治疗过程当中,在临床营养治疗过程当中,可以节省大量的资源,减少卫生资源的浪费。有关研究数据表明,通过医用食品的营养支持,患者大约可以节省近20%的医疗费用。据不完全的统计,全球每天有7亿人住院,有19亿院外病人需要营养治疗,其中我国住院病人有1.7亿,临床营养的市场价值据估算至少在5000亿以上。
然而边振甲同时指出,我国特医食品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一是社会对临床营养普遍缺乏重视,医院的各种规范还不完整,收费方式不能确定。特医食品在医疗机构的销售、收费、使用还都不明确。国家在特医食品的法规标准还不够完善,具体的注册管理办法、配套文件、国家标准都在摸索当中。国外也没有现成的经验。
二是特医食品产业基础薄弱,我国特医产品大多以仿制国外产品为主,市场份额很小。存在自主知识产权少、技术落后投资规模小、没有品牌影响力等问题。更令人担忧的是国内的科研和人才投入不足,临床营养知识和技术积累存在很大空缺,即使未来特医食品市场大幅增长,国内的企业也很难在市场竞争中和外企进行比拼。
对于现状,边振甲给出了自己的建议,他指出应全面推进特医食品的临床营养工作,加强临床营养科室的建设,医疗机构要有全面开展患者的营养筛查、评价和营养治疗。
此外,还应出台一些具体政策,从研发、生产一直到流通、使用整个环节进行规划。加快与国际接轨,加强产业全球布局和国际合作。培育一批创新型的特医食品的产业。
“我们也要创品牌,要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这种知名品牌,把我们的产品推向国外,把我们的核心技术推向国外,占领国外的一部分市场份额。我们现在国外的市场在国内已经占领了80%,能不能把这个倒过来,我们要占领国外的市场,因为我们也有我们独特的优势。”边振甲说,“建议符合条件的特医食品按规定程序给分分类、分分期、分分步骤,纳入医保的支付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