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农业部总农艺师孙中华出席在京举行的第十四届中国食品安全年会开幕式并致词。
他表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食品安全,必须正本清源。首先把农产品质量安全抓好。近年来,各级农业部门认真贯彻中央的决策部署,依法履职,坚持“产出来”与“管出来”两手抓、两手硬,一方面大力推动标准化、绿色化、品牌化生产,实现生产源头可控制;另一方面,推进专项治理和社会共治,建立健全监管体系和可追溯体系,努力实现从田头到餐桌的可追溯。农产品质量保持了平稳向好的发展态势。近三年我国主要农产品总体合格率稳定在96%以上,今年前三季度合格率达到97.4%。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要清醒地看到,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和隐患仍然存在。像种植业农药残留超标、养殖业非法添加、产地重金属污染等,在个别产品、地域和环节上还比较突出。特别是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少而散,组织化程度低,加上社会诚信体系不健全,比较容易出现知法犯法、违规用药等现象。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起步晚、基础差,监管机构不健全,基层缺人员、缺经费、缺手段的情况比较普遍,一些地方责任不落实、工作难到位,这些因素加起来导致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时有发生,老百姓对食品安全还有担忧。
中央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前不久发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都对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作出了部署。“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保障老百姓吃得安全、吃得放心,农业部门责无旁贷,要做到更好。为此,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最严”的要求,把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环节,坚持以绿色发展为引领,以提高质量效益为中心,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和执法监管,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在工作安排上,农业部重点是要做到“五强化、五提升”。
一是强化标准引领,提升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实施农业标准制修订五年行动计划,每年新制定1000项农残标准、100项兽残标准,力争2020年农兽药残留标准达到1万项。抓好标准实施,制定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相配套的生产操作规程,让农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推进标准化生产,在主产区加快建设果菜茶标准、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水产健康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力争“十三五”末规模生产基地全部实现按标生产。
二是强化绿色生产,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坚定不移打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攻坚战,强化废旧农膜、秸秆、畜禽粪便综合利用,加强耕地重金属污染治理,合理调整农业结构和区域布局,努力改善产地环境。开展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和兽用抗菌药行动,实施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计划。全面铺开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实名购买制度,积极推行统防统治、绿色防控、配方施肥、健康养殖和高效低毒农兽药使用等质量控制技术,采取硬措施重点控制农兽药残超标,切实消除风险隐患。
三是强化规模经营,提升规范化生产的自觉性。发挥新型经营主体引领作用,在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中推行生产记录、质量承诺和从业人员培训制度,提高科学种养的水平。鼓励支持新型生产经营主体通过“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等多种方式发展规模经营,建立质量安全联盟,带动千家万户走向安全生产轨道。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培训力度,将其纳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每年培训100万人次以上。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进村入户,做到标语上墙、指导到人、技术到田。
四是强化品牌创建,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构建农业品牌制度,稳步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打造一批在消费者中有信誉的安全优质农产品品牌,力争“十三五”期间“三品一标”获证产品数量年增幅在6%以上,比重达40%以上。加快国家农产品安全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平台的建设应用步伐,推行主体备案和二维码扫码交易,建立“从农田到餐桌”的追溯体系,力争“十三五”大部分农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种养大户实现可追溯。发挥追溯机制倒逼作用,推动生产经营主体自觉落实安全控制措施,更好地树立品牌形象,提高市场竞争力,促进产业提质增效。
五是强化依法监管,提升全程监管能力。推动修订《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与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无缝对接,共同形成生产、流通、加工、消费全程监管链条。深入开展专项整治,严打重罚非法添加、制假售假、私屠滥宰等违法犯罪行为。抓紧实施“十三五”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规划和监管能力建设规划,推进县乡基层监管队伍建设,健全绩效考评和责任追究机制,坚决惩治不作为、乱作为,切实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和执法水平。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提升安全优质农产品供给水平是农业部门的职责,是全社会的期盼,也是健康中国的需要。农业部门将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扎实工作,积极进取,与社会各界一起,努力开创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