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大家讲坛
3上一版  下一版4
 
问责须动真格 治乱须出重拳
专家解读“吃酸性食物致癌”
捍卫餐桌安全要健全市场规则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6年5月1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专家解读“吃酸性食物致癌”

 

本期专家:

于良 中国营养师联盟执行秘书长

一、背景信息

不知从何时起,在我们身边就流传着一种吃酸性食物致癌的说法。其中一种解释是说,人的体质分为酸性体质和碱性体质,如果一个人长期吃酸性食物,他的身体就会呈现酸性体质,如果一个人长期吃碱性食物,他的身体就会呈现碱性体质。而酸性体质的人,更容易患癌症等可怕的疾病。这个说法是真的吗?

二、专家观点

首先我们说“体质”这个词,并非是一个科学词汇,它更多的被人赋予一种“健康导向”,例如:说一个人体质好,人们会认为这个人健康状况好,反之则不好。而体质的好坏并没有一个确切的标准。

同样,酸性体质和碱性体质,也是无法去进行判断的。有人说,可以从酸碱度pH值来判断,但是我们需要知道的是,pH值可以用来判断体液的酸碱度,但是人体内不同体液的酸碱水平本来就是不一样的。例如,胃酸的pH值很低,大约在0.9~1.5之间,属于强酸;血液的正常pH值水平在7.35~7.45之间,除此之外,汗液、唾液等也都有他们各自的pH值水平范围。所以,拿pH值来判断一个人属于酸性体质还是碱性体质,这明显是不科学的。

但是,在营养学中有一种看待食物的方法,是用于控制尿液酸碱度的理论,并非用于判断某些疾病的发生风险,更非用于治疗某种疾病。所谓酸性/碱性食物,是用于判定人摄入食物之后,经人体代谢而剩下的“灰分”情况。大部分的植物性食物,由于含有较多的金属元素,代谢后会留下一些所谓的“碱性灰分”,相反动物性食物则会留下“酸性灰分”,这和食物本身的pH值没有任何关系。就好比,橙子的灰分属于“碱性”,但是它的pH值却为酸性。所以二者完全不属于同一件事,所谓的酸性/碱性体质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完全属于混淆概念,缺乏有效的科学依据。

三、专家建议

处于对健康的理解,大家无需再把任何和“酸性食物”“酸性体质”“碱性食物”“碱性体质”等等类似词汇拿去琢磨,更不要轻信那些拿着“酸碱”概念进行炒作的商业行为,因为“酸碱”和健康并没有关系。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中国食品安全报社主办
报社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8号一区16号楼 邮编:100070
采编热线:010-63703066-8516 广告热线:010-63703066-8388
京ICP备10219194号-3

所有内容中国食品安全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