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政协副主席、省工商联主席冯月菊
加大网络食品安全监管力度
网售食品的安全状况直接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我们应加大网络食品安全监管力度,探索构建全方位的网络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当前,网络食品安全监管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对消费者来说,无法有效判断食品的质量和安全状况;对生产经营者来说,违法行为隐蔽且成本较低;对监管者来说,面临着对象多变、职责交叉、依据缺失、地域模糊等诸多挑战。
针对这些问题,应尽快出台专门的网络食品安全监管办法。政府、企业、社会组织要加强协同合作,加大网络食品质量安全信息的供给、收集与反馈力度,确保经营者、第三方交易平台提供的质量信息充足、专业、可信。
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宗庆后
中国饮料行业已由
跟随者变为引领者
中国的饮料企业正在引领世界饮料行业的发展。因为中国人是最会吃的,不光是中国的食品,中国的餐饮在全世界也都遍地开花,而且中国人的舌头比西方人的舌头对味道的感觉更强烈。比如以饮料行业来讲,以前全世界只有三种饮料,一个橙味的,一个柠檬味的,还有一个就是可乐。中国饮料行业发展起来以后,带动了世界饮料行业的发展,现在各种各样的饮料五花八门,我们看到现在国外饮料品种也多起来了。所以,现在不是我们在学人家,是人家在学我们。
金正大生态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万连步
要把握好环境保护与
经济增长之间的平衡
绿色发展,就是要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降低能耗和物耗,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技术,使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相协调。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大的现状,要把握好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平衡。
应尽快完善我国磷资源综合利用相关法律法规,重点从经济角度驱动企业主动做到磷矿资源贫富兼采、合理梯级利用、共伴生资源综合回收利用,鼓励高附加值产品出口,使磷产品贸易在获得较高经济收益的同时,最大限度保护我国磷矿资源。
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孙明波
以创新驱动为引擎实施
“标准化+”战略
面对新的需求变化,孙明波提交了《关于提高供给质量 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建议》,他认为,供给侧改革“质”在必得。供给侧改革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通过去产能,去杠杆,去库存,扩大增加中高端供给的“加减法”,将保持经济结构调整的平衡发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系统发力,以消费者需求为中心,以创新驱动为引擎实施“标准化+”战略,提高产品标准与国际接轨,通过“对路”供给引导消费,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企业只有通过创新为消费者提供“对路”的高品质产品和服务,才能为可持续健康发展赢得“出路”。
安徽淮北徽香昱原早餐工程董事长张秀华
加大校园周边食品安全整治
学生是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校园周边食品安全,政府和社会都应该高度重视起来,不能视而不见。加大校园周边食品安全整治,需要重点做好两个方面的教育:一是加强对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经营素质和对食品的安全意识;二是对学校学生开展食品安全知识教育,提高学生对“三无”食品的识辨能力和自我抵制不卫生食品的控制能力。相关部门应积极推进校园周边放心食品店、餐饮(早餐)点的建设工程,鼓励诚信度高的大型餐饮企业,参与建设百姓放心的餐饮食品工程。
潍坊市昌乐县庵上湖村党支部书记赵继斌
规范标准化管理
保生产源头安全
食品安全与每一个市民息息相关,是不可触碰的红线。一要加强质量监管,规范农业标准化种植管理,保障产品质量。利用农业生产合作社、龙头企业等,对食品的病虫害防治进行通防通治,统一进货渠道,如此还可打造食品品牌,打造品牌联盟,抱团发展;二要严格产品质量追溯,要从食品生产、加工、流通等重点环节,建立食品信息追踪制度,通过运用二维码等方式,使消费者能够方便了解食品来源、生产和销售流程,吃得放心。另外,政府应支持鼓励运用“互联网+”模式,借助信息化手段,进一步拓展市场,扩大品牌影响力。
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兆安
亟需制定“饮用水安全法”
不安全饮用水直接威胁着城乡居民的身体健康,也影响着经济稳定发展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比如2014年4月的兰州自来水污染事件,就将饮用水水质问题置于聚光灯下。环保部2014年曾发布一个《中国人群环境暴露行为模式研究报告》,研究结果显示,我国有2.8亿居民使用不安全饮用水。
当前,我国有不少法律法规都涉及到饮用水安全,是否需要专门为此制定一部法律呢?这些相关条款和规定,一般都分散在环境、卫生、建设等法律、法规中,相关条款互相不配套不协调,标准有很大差异,从而直接影响到各级政府有关生活饮用水安全法律法规的规范化制定。
同时,对这些条款的执法标准不一样,司法解释不一致,让相关部门在具体执行中无所适从,执法随意性较大。
以水源质量标准为例,目前颁发施行的有环保部门、建设部门、卫生部门分别制定的多种法规性文件,而且存在着明显矛盾。把所有相关法律规章进行整合,在此基础上制定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饮用水安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