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过去的“十二五”,农业部在全国范围内筛选了100个有重大引领、示范作用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定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与集成示范基地”,这一举措推动了农业科技创新、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和美丽乡村建设三大工程的有效实施,也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快速高效转化,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生产。
全国人大代表徐淙祥所创立的皖北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就是这100个之一,该基地有耕地1230亩,主要从事小麦、玉米、大豆优质绿色栽培示范与推广。2011年以来,高产田块通过了科技部农业专家组和安徽省农业专家组的试产验收,小麦、玉米、大豆都连续自我刷新安徽省单产纪录。“我们坚持生产规模化、销售订单化、产品品牌化、技术标准化和管理科学化的五化一体,基地通过技术创新,充分发挥了科技在稳粮、增粮中的重要作用,促进了农业增长的动力,主要依靠土地、农资消耗,向更加依赖科技转型升级”,徐淙祥说。
农业污染日趋严重,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必须建立绿色生态农业体系,徐淙祥表示,进入“十三五”,每个创新基地根据国家区域产业技术发展需求和自身功能定位,制定了“十三五”末的建设发展规划。规划明确了创新基地建设目标和重点责任、资源整合方向、示范推广规模、人员培训模式、技术服务重点、组织管理方式和工作推动步骤等建设内容,以确保创新基地健康有序快速发展。他建议,把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与集成示范基地建设列入国家发改委农业建设规划和科技部农业科技重大专项,同时列入财政部农业科技重点建设工程,齐抓齐管,这样到“十三五”末,把100个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建成我国现代农业绿色高效、生态环保、节本增收示范区,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引领我国农业大国转变成农业强国。
此外,在农业土地流转立法方面他还建议,为保障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科学发展,各地应该把土地流转费价格以及流转土地的使用方式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做到有法可依,这样才能确保我国现代农业健康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