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大家讲坛
3上一版  下一版4
 
罐头企业创新与未来发展的思考
用法规筑牢网络食品安全边界
关于包子中的“铝残留”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5年9月2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罐头企业创新与未来发展的思考

 

□ 宗庆后

罐头产业是我国具有传统特色的产业,也是整个食品工业中起步较早的产业,近20年来获得了较快发展。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习惯的改变,如何不断创新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和吸引消费者的眼球让罐头产业保持高速增长,是人们共同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国内市场潜力巨大

罐头行业是中国传统出口产业,也是目前食品工业最重要的出口产业,每年有300万吨罐头食品出口到世界超过150 个国家和地区,一些罐头品种已经在国际市场上占据绝对优势和较大市场份额。而相对于国外市场罐头食品的火热,罐头食品在国内市场则算刚刚起步,一方面丰富的新鲜食品直接瓜分了市场份额,同时由于近年来发生的食品安全问题,罐头食品被“不新鲜”、“不营养”、“含防腐剂”等各种误解笼罩,从而严重影响罐头食品在国内的消费。但是目前我国罐头消费水平还很低,人均消费仅6公斤,而美国为92公斤、欧盟为56公斤、日本为30公斤,可见国内市场尚未真正启动,潜力巨大。改变国内消费者对罐头食品的态度,拉动内需是罐头产业和企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加强罐头行业品牌建设

当前罐头行业最主要的问题是品牌建设缺失。据报道,目前我国罐头行业中,能以自己品牌出口或在国内市场形成一定知名度的企业仅在5%左右;拥有自己的品牌并仅在国内某一地区有一定知名度的企业接近15%;剩余的80%的罐头企业基本无品牌。而品牌是企业最有价值的资产,虽然竞争对手可以复制产品、技术、渠道、服务等等,但是无法复制一个卓越品牌,品牌是使企业避免陷入同质化竞争的最后一道“屏障”,一个卓越的品牌就意味着企业长期的利润和成功营销。罐头行业作为大众消费品行业,品牌更显重要,同时随着中国罐头产业国际地位的提升,对品牌的呼唤亦愈发迫切,因此罐头行业积极实施品牌战略、打造强势品牌,是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途径。

以市场为核心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逐年提高,方便、健康、营养、安全的罐头食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认可,罐头行业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满足国内市场需求,首先要了解消费者的需求,要开发真正适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比如水果罐头,由于中国人喜欢吃新鲜水果,水果罐头在国内并不太受欢迎,但近年开始出现的红烧猪肉、雪菜肉丝、茶树菇等传统的美食佳肴罐头,深受消费者欢迎。因为现在生活节奏比较快,年轻人不喜欢烧饭,将风味很好的菜肴或原材料罐头化,方便食用,应该会受消费者的欢迎,因此可大力开发、发展菜肴罐头。此外,在国际罐头餐饮化的大趋势下,罐头食品开始在餐饮行业中开辟市场,餐饮与罐头的对接就是将罐头定位于餐饮后厨的加工者,如果能把这种方式推广给普通消费者,那么罐头食品的市场占有率会进一步提高。

应用新型包装材料和包装形式

目前罐头食品包装主要有马口铁罐、玻璃罐、铝合金罐等,金属罐作为罐头食品的包装,因其良好的密封性和耐高温杀菌性能,具有独特优势,但其综合成本较高,且不方便打开,而这类食品的消费增长速度很快,寻求新的包装材料尤为重要。而玻璃罐装的罐头食品比较厚重,易破碎,携带不方便。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对于罐头食品的包装要求也在不断变化,在确保产品质量、方便食用的同时,又要求时尚、吸引眼球,罐头企业要紧跟市场形势,顺应消费者需求,研究采用新型包装材料和包装形式,以新颖的包装和外形,使消费过程变得更加安全、方便。

继续提升产品质量

质量是品牌美誉度、忠诚度的保证,不少品牌的覆灭其实都是产品品质以次充好所致。所以企业要牢树质量第一的信念,坚持诚信经营,通过制定、完善、实施一系列的产品质量管理办法,建立和健全食品检测技术体系、食品风险评估体系、食品安全溯源和预警体系,加强加工过程安全和控制,积极推行HACCP,认真推行和按GPM认证要求形成良好操作规程,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为品牌建设奠定基础。

新技术新设备的运用

在现代工业中,无论高速大批量制造企业还是追求灵活、柔性和定制化企业,都必须依靠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提高效率、保证质量。随着罐头企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劳动力成本的日益增加,通过更新设备,以机械化、连续化生产代替手工操作的传统加工方法已成为行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企业要加大投入,加快技术改造步伐,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型。

相信只要罐头行业和罐头企业坚持以创新、市场为核心,定会以更出色的姿态迈上新的发展高度,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摘)

 
下一篇4  
 
   
   
   

中国食品安全报社主办
报社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8号一区16号楼 邮编:100070
采编热线:010-63703066-8516 广告热线:010-63703066-8388
京ICP备10219194号-3

所有内容中国食品安全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