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消费警示
3上一版  下一版4
 
中文标签不完整 消费者可依法索赔
“富老三”酸菜等4种不合格食品下架
小心水产品里的“注胶术”
选购茶饮料关键看茶多酚含量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5年7月3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小心水产品里的“注胶术”

 

本月中旬,温州、昆明等全国多地水产市场里,消费者买到被注了不明胶状物的“注胶虾”,引发公众对水产品食用安全的担忧。随后,各地市场监管部门开始“拉网式”大检查,重点关注市场上的“注胶食品”。事实上,“注胶货”并非首次出现在公众视野。3年前,天津市场就曾查出过,而最早的消费者投诉甚至能追溯到2009年。

记者调查发现,虾、海马、海参是“注胶”重灾区,专家提醒不仅要关注造假行为,更要警惕工业明胶。记者近日从水产市场、上游水产品加工经销商调查采访了解到,商贩多选择价格较高、体型较大的虎虾、斑节虾等,注入食用卡拉胶进行增重,每公斤“注胶虾”至少可额外获利43元,增收近三成。

而除“注胶虾”外,这门“注胶术”已向海马、海参等名贵水产品蔓延,甚至已经成为业内的“潜规则”。商贩按10%左右比例给海马打胶增重,每公斤“注胶海马”可多赚349元~549元。

专家提醒,诸如“注胶虾”、“注胶海马”、“注胶海参”不仅是一种造假行为,更需要警惕的是,不法商家还可能使用廉价的、含多种重金属的工业明胶,恐带来致癌隐患。

如何分辨“注胶”水产品

察闻法:

虾类等水产品死亡后,腹腔和身体部分会变软,如肚子特别鼓胀,且捏起来发硬,就得当心是否被“注胶”加工过。烹饪时可沿腹腔部分剖切,观察虾体内尤其是头部连接部分有无透明胶状物质流出。

加热法:

在高温烹饪中,也能辨别出添加胶质的类别。专家介绍,工业明胶作为一种特殊的凝结剂,加热时会产生类似化学试剂的刺鼻味,蒸煮时也不易溶解于水。所以,消费者如果在烹饪中发现水产品产生异味,胶质不易溶解的,可能添加了有害的工业明胶,勿食用。

水浸法:

对海马等干货产品,观察其腹腔部位是否有与体型不符的鼓胀痕迹,或看尾部是否有针孔注射痕迹。而海参则可直接在水中发泡,优质海参能发泡至15倍,“注胶海参”只能浸泡到3倍左右。

(新华网)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中国食品安全报社主办
报社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8号一区16号楼 邮编:100070
采编热线:010-63703066-8516 广告热线:010-63703066-8388
京ICP备10219194号-3

所有内容中国食品安全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