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行业纵横
3上一版  下一版4
 
从“颜值消费”到“情绪价值” 新中式食品何以“圈粉”年轻人
版面导航     
 
2025年11月1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颜值消费”到“情绪价值” 新中式食品何以“圈粉”年轻人

 

“这完全打破了我对中药‘又苦又难喝’的刻板印象!”自称“面包控+奶茶控”的李小姐,在重庆巴南区中医院“五味良方”体验店拿着包装袋,在朋友圈晒出“战利品”。她惊喜地发现,面包中若隐若现的药香与味道融合得很好,是健康与美味的巧妙结合。

这家医院内的特色小店在今年5月开业后,迅速成为社交媒体上的“网红”。清晨7点开门,师傅们的一天却在凌晨4点就已开始,只为确保产品准时上架。

这样火爆的场景并非偶然,而是“新中式风暴”席卷消费市场的缩影。数据显示,近年来新中式食品市场规模年增速超20%,在年轻群体中的渗透率持续提升,相关话题播放量突破百亿次。

新中式品牌为何能精准“圈粉”年轻人?这究竟是一场短暂的流量狂欢,还是折射出年轻一代身份认同与情感需求的深层变革?

医院跨界 “药食同源”引爆养生新潮流

在巴南区中医院“五味良方”体验店,斗拱飞檐的中式造型引人注目。推开店门,烘焙的暖甜与草本清香交织,瞬间唤醒感官。

整洁的店内,蛋糕区、面包区、奶茶制作区等一应俱全。“这款元气奶茶加了龙眼、红枣、枸杞,专为疲惫的打工人准备。”店长张女士热情介绍道。

该店由医院临床营养科联合多学科专家团队打造,是推动“药食同源”理念走进生活的创新尝试。巴南区中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刘颖表示,目前已成功研发烘焙、奶茶、节令食品、中药代茶饮等多款产品,主要使用陈皮、黄芪、百合、玉竹、枸杞等药食同源食材,售价多为十几到二十几元。

产品依据中医“五味入五脏”理论,对应甘、酸、苦、辛、咸五味。刘颖举例:“比如‘心安甘味糕’,含山药、红枣、枸杞和少量甘草,适合脾虚体倦者;酸味糕以乌梅、山楂为主,助消化、生津止渴。”

开业以来,店铺客流量稳定,节令产品屡次售罄,核桃陈皮马里奥、玫瑰龙眼软欧等日常单品也持续热销。顾客以中青年为主,除患者、居民外,不乏专程来打卡的年轻人。

“以前觉得中药苦,现在居然能喝到石斛奶茶!”28岁的程序员陈阳已是第三次光顾,“工作压力大,这种养生又方便的食品正适合我们。我买了薏仁红豆减糖蛋糕和人参枸杞奶茶,准备带给同事。”

这股将中医药融入美食的风潮并非个例:杭州市中医院的黄芪枸杞饼和茯苓山药糕,上线一月销售额突破50万元;上海龙华医院的九黑芝麻丸一度卖断货;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即食阿胶糕与桂花龟苓膏,也成为热门伴手礼。

这些产品共同特点是包装年轻、口感现代、食用便捷并具养生功效。正如刘颖所说,医院售卖的不仅是食品,更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全面渗透 餐饮界刮起“新中式风”

如果说医院的“新中式”是养生与潮流的结合,那么重庆餐饮界的“新中式”,则是一场从产品到空间的全面焕新。

在大坪龙湖时代天街一家咖啡店门口,古风外摆区座无虚席,不少身着汉服的顾客正在拍照。走进店内,淡淡中药香迎面而来——这里主打“四物生甘”“桂子飘香”等国粹浮云奶咖,将药膳与咖啡创意融合。

产品负责人阿豪介绍,该店开业仅40多天,日销量已突破300杯,主要客群为年轻人。“从乌梅汤、养发饮到熬夜护肝茶,中药材正走出药房,走进年轻人的日常。”他表示,药膳咖啡契合了当下“朋克养生”的新趋势。

“国潮”茶饮也在重庆加速布局。2022年,“茶颜悦色”进驻重庆,落地多家门店;“霸王茶姬”入渝后影响力持续攀升。与此同时,本土新兴品牌不断涌现,如2021年创立的“初茶花月”,目前已在重庆、成都等地开设30多家门店,其中重庆有16家。

“我们将麻花、怪味豆、折耳根、梁平白柚等本地特产融入饮品,产品名也融合国风与重庆特色。”“初茶花月”有关负责人介绍。

用一顿饭的时间“穿越古今”,在重庆已不鲜见。在陶然居大观园新国潮坊,打造出一片沉浸式消费空间:小桥流水、油纸伞、汉服服务员……这座2万平方米的街区,将涪陵油醪糟、丰都麻辣鸡等传统小吃,与剧本杀、茶百戏等新业态结合,吸引大量年轻人前来体验。“国庆期间日均接待3万人次,国风宴席已预订到明年。”街区有关负责人说,街区70%的客群为年轻人。

类似场景在重庆日益常见。巴国城某宴会餐厅推出“198元宫廷盛宴”,提供汉服妆造服务,菜单设计也颇具古意,分为“迎宾之礼”“宴宾之礼”等环节。

从茶饮到正餐,新中式正在重塑重庆餐饮生态。美团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重庆“新中式餐饮”相关商户数同比增长2.8倍,订单量增长310%,“新中式茶饮”“新中式烘焙”“新中式正餐”成为三大核心赛道。

超越吃喝 为何精准“圈粉”年轻人?

新中式食品为何能精准“圈粉”年轻人?

重庆工商大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研究院研究员莫远明认为,这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国民文化自信的提升是根本原因。”他指出,如今,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不断增强,新中式食品恰好成为这种情感的载体。

莫远明进一步分析,Z世代成长于物质丰富时期,追求个性与差异化,新中式食品既满足其对独特体验的需求,也具备社交分享价值。“这些包装精美、富含文化内涵的食品,很容易成为年轻人社交平台上的‘硬通货’。”

刘颖则从健康角度给出解释:“年轻人工作压力大,健康意识提前觉醒,有养生需求,但传统方式过于繁琐。新中式食品正好解决这一痛点。”她指出,年轻人青睐“轻养生”“懒人养生”,希望在快节奏中便捷获得健康保障。“我们改良传统配方,减糖减油,添加粗粮和药食同源食材,更符合现代营养理念。”

数据印证了这一趋势。艾瑞咨询《2025中国新中式消费趋势报告》显示,62%的年轻人因“文化认同”购买新中式食品,58%看重“健康属性”,47%出于“社交分享”需求。

面对新中式食品的蓬勃发展,一个关键问题浮现:这究竟是短暂的风口,还是可持续的长期趋势?

莫远明指出,新中式食品要从“网红”走向“长红”,需应对三大挑战:避免同质化竞争、建立供应链优势、平衡传统与创新。他建议品牌深耕产品研发,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构建差异化优势。“文化是外壳,产品才是内核。缺乏优秀产品力,再华丽的文化包装也难以持久。”

同时,莫远明也提到,新中式食品要做到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加强工艺或技术创新,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打造企业产品品牌,精准对接消费市场需求等。

刘颖则从医疗健康角度补充:“新中式养生食品应遵循科学原则,避免夸大宣传,在传统基础上进行科学改良,使其更契合现代人体质与口味。”

新中式食品的兴起,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消费的一次成功碰撞。在年轻人追捧下,市场前景广阔,但唯有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坚守品质,方能在这场消费新潮中行稳致远。(周盈)

 
 
 
   
   
   

中国食品安全报社主办
报社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8号一区16号楼 邮编:100070
采编热线:010-63703066-8516 广告热线:010-63703066-8066
京ICP备10219194号-3

所有内容中国食品安全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