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京津冀之窗
3上一版  下一版4
 
“十四五”时期北京着力推进民生建设
京津冀公民科学素质大赛北京赛区收官
河北净菜进京培训提升经营能力
京津冀鲁五城市职业技能联赛举办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年11月1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京津冀公民科学素质大赛北京赛区收官

 

本报讯 黄哲雯 近日,2025年京津冀公民科学素质大赛北京赛区决赛在中国园林博物馆落幕。本次赛事由北京市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办公室、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联合主办,来自全市各领域的33支代表队同台竞技,历经“科普答题”“沉浸式答题”“科普讲解”三大环节的激烈角逐,最终朝阳区代表队、顺义区代表队、平谷区代表队等10支精英队伍脱颖而出,将于12月与天津、河北赛区优胜战队会师进行总决赛。

本次大赛以“创新科普形式、提升全民素养”为核心目标,以多维度创新破解科普传播难题,打造全民科学素养提升的可复制、可推广样本。一是深化央地协同联动。联合6家“国字头”科研院所、事业单位、场馆及学会共同参与,充分发挥首都资源优势,实现央地跨领域协作与科普资源深度融合。二是创新科普场景开发。依托博物馆展陈资源,将沉浸式答题升级为“沉浸式+互动式+情景式”三维模式,让文化场所变身可触摸、可探索的科学空间。三是拓宽全民参与维度,覆盖“16+1”区、纲要成员单位、学协会、企事业单位及学校等多元主体,为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群体搭建科学交流平台,践行全民科普理念。四是构建全媒体传播矩阵,借助人民日报数字联播网、光明网等平台全程直播,打造“竞技展示+知识传递”线上线下同频体系,让科学魅力触达更广泛人群。

作为北京赛区决赛的核心特色环节,“沉浸式答题”环节将中国园林博物馆打造为“科学探索融合场域”,依托馆内特色场景,精心设置了10个科学关卡,3个隐藏关卡,真正实现了选手们在“逛展”中答题、在“体验”中求知。

本次比赛首次集结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中国园林博物馆、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北京市地震局、北京大学科学传播研究中心、北京地质学会、北京气象学会、北京林学会、北京环境科学学会、北京急救中心、北京体育科学学会14家科研机构,采用联动式聚力协作,发挥各自优势;组团式按领域分组,确保命题专业性;共建式打磨考题,避免单一领域知识局限。

“让火箭原理、空间站知识走进园林场景,与这么多的科研机构联合协办本次比赛,是我们开展科普活动的一种新的尝试。”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北京急救中心则在保障赛事安全的同时,联合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北京市地震局提供防震减灾、心肺复苏等沉浸式实操命题支持,让专业知识转化为大众可掌握的技能。

本次比赛命题内容实现了多维度升级:既锚定科学家精神、航天前沿等国家战略方向,又覆盖防震减灾、垃圾分类、食品安全等民生需求,更夯实物理基础、地质探秘等科普根基,做到了“战略高度”“生活温度”与“知识厚度”兼具。

命题团队负责人介绍:“我们采取的跨学科命题模式,可以让考题既有‘高度’又有‘温度’,让选手既能感受科技魅力,又能学到实用技能,真正达成‘以赛促学、以赛促用’的赛事目标。”

覆盖范围广泛:多元群体参与,绘就全民科普生动实践

本次比赛选手呈现出了鲜明的“全民参与”特征:参赛队伍覆盖北京市16区科协、经开区科协、市级学协会、基层科协组织及市属相关单位,选手年龄跨度从12岁小学生延伸至46岁技术骨干,职业涵盖产业工人、医务人员、公务员、学生等多个群体。

“作为街道办事处代表,我最关注环境卫生领域的考题,希望能通过比赛学到更多实用知识,用到日常工作中。”来自西城区的参赛选手表示,赛事为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群体搭建了科学交流的平台。

为让更多人共享赛事精彩,本次比赛打造了“全天候多场景”直播矩阵,实现了“竞技过程全呈现、科普知识全传递”。赛事期间,全网总观看量突破940余万人次,营造了“线上线下同频共振”的科普浓厚氛围。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中国食品安全报社主办
报社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8号一区16号楼 邮编:100070
采编热线:010-63703066-8516 广告热线:010-63703066-8066
京ICP备10219194号-3

所有内容中国食品安全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