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京津冀之窗
3上一版  下一版4
 
京津冀五十个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入选国家级
京津冀联合发布“十五五”产业协同发展倡议
京津冀产业协同 动能澎湃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2025年11月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京津冀产业协同 动能澎湃
从一瓶腐乳、一台呼吸机、一株藜麦看协同创新
 

“十四五”以来,北京输出至津冀的技术合同成交额累计达2308.7亿元,是“十三五”时期的近2倍。京津冀三地共同绘制了新能源汽车、机器人等6条重点产业链图谱,开展跨区域强链、补链、延链工作,创新链与产业链的融合持续深化,形成了产业协同的澎湃动能。

研制“温柔”的机械手

“看这8个精巧的机械小抓手,轻轻一夹就能稳住滑腻的腐乳块,对准圆口方肚的瓶子精准落位,机器转一圈,12块腐乳就整整齐齐装好了。”在河北唐山四维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展示区,总经理陈耀岐在解说腐乳装瓶机器人的同时,手指不自觉跟着机械臂的动作轻点,语气难掩兴奋,“1小时可完成4800块腐乳装瓶,相当于2名熟练工人的工作量”。

一家老牌食品企业在腐乳装瓶环节长期被“手工作业”束缚。腐乳瓶是独特的圆口方肚设计,装瓶时要保证上下两层共12块腐乳码放整齐,还不能让腐乳变形、表皮破损——这直接影响后续二次发酵,决定着最终口感。但手工作业耗费人力,工人得培训3个月才能上岗,单条线要15到20个人轮班,效率还上不去,还会因人工操作偏差影响品质。

陈耀岐说,腐乳装瓶机器人不仅要精准适配特殊瓶型,还要控制抓手力度——既要抓稳滑腻的腐乳,又不能破坏其表皮,“相当于让机器人用‘最温柔的力气’做最精细的活”。

依托唐山高新区打造的“共享工厂”,四维科技实现了“轻资产突围”,不用自己建生产线,“拎包入住”就能用专业设备,还能共享人才。很快,一支20多人的研发团队组建完成,涉及多学科、多领域,其中10人来自本公司,6人来自“共享工厂”,还有部分研发人员来自中国科学院和北京理工大学。不仅如此,“共享工厂”还专门链接了北京高校院所资源,AI检测、特种材料研究这些短板一下就补上了。

2024年年初,国内首台腐乳装瓶机器人样机通过验收,获1项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腐乳自动装瓶机器人正是“北京创意、唐山转化”的典型代表,不仅解决了老牌食品企业的生产痛点,未来还可推广至整个调味品行业。

潜心突破“卡脖子”技术

在天津市武清区,另一场“技术突围”也在上演。在京津产业新城的武清开发区创业总部基地,北京瑞迈特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机械臂正有条不紊地运转,一台台家用呼吸机完成“体检”后将陆续发往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为了突破国外“卡脖子”技术,从电机转速的细微调试,到扇叶弧度的反复优化,每一个参数都经过研发人员的上百次试验。十年间,该公司成功研发出了多代高性能涡轮风机,不仅实现了家用呼吸机风机国产化,推动国内上下游产业链形成,其研发的自主知识产权风机驱动技术还打破了国际技术垄断,填补了国内空白。

2025年年初,瑞迈特、其子公司天津怡和嘉业、北京朝阳医院专家等单位联合申报的“无创呼吸系统关键技术研发与临床应用”项目,被天津市科学技术局评定为“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京冀联手育良种

科技的春风,同样吹到了河北坝上的田间地头。张家口市沽源县是首都水源涵养功能区建设的重点地区,藜麦正是这片生态沃土上生长的“绿色守护者”。“种藜麦不用除草剂、少用化肥,地里的草靠人工拔,肥料用的是有机肥,不仅藜麦品质好,连地里的水都更清了。”沽源县闪电河乡种植户张庆军的感受,道出了藜麦产业与生态保护的共生逻辑。

沽源藜麦能从“坝上杂粮”成长为“高端有机粮”,背后离不开北京科研力量的助力。为破解藜麦在高寒、多风环境下的种植难题,沽源县与中国科学院、河北省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共建3个良种培育科研试验基地,建成国内最大的藜麦联合育种基地。其中,中国科学院团队带来的分子育种技术、抗逆性研究成果,成为突破产业瓶颈的关键。

“以前种的藜麦品种,遇到坝上的大风天容易倒伏,亩产只有300多斤。现在种的‘坝藜2号’,是和中国科学院一起选育的,秆子粗、抗风强,亩产最高能到550斤,还比传统品种增产三成。”张庆军手里的“坝藜2号”,正是京冀科技协同的结晶。截至目前,双方累计试验1051个藜麦品种资源,选育出151个适配坝上气候的新资源,其中“坝藜2号”“冀藜5号”等6个品种获省级认定。

“以前种莜麦,一亩赚600多块;现在种藜麦,一亩能赚1500多块,还不愁卖。”在张庆军的账本里,藏着沽源藜麦与北京市场的紧密联结。目前,沽源已与北京多家大型商超、社区团购平台、有机食品连锁店建立合作,“沽源藜麦米”“藜麦面条”等基础产品,以及延伸出的藜麦啤酒等36款特色产品,通过“产地直供+冷链运输”的模式,最快48小时就能从沽源田间抵达北京市民餐桌。(李如意 韩冬 赵晨阳)

 
3上一篇  
 
   
   
   

中国食品安全报社主办
报社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8号一区16号楼 邮编:100070
采编热线:010-63703066-8516 广告热线:010-63703066-8066
京ICP备10219194号-3

所有内容中国食品安全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