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京津冀之窗
3上一版  下一版4
 
“农”墨重彩促振兴 津沽大地绘新卷
版面导航     
 
2025年10月2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农”墨重彩促振兴 津沽大地绘新卷

 

秋风漫过津南大地,53亩巨型稻田画在小站镇会馆村的田野间铺展——紫、黄、绿等五色秧苗勾勒出“上合回家 相约天津”的动人图景,两只稻穗缠绕的手象征合作,远航的货轮诉说港口风情,万里长城的轮廓里藏着文化自信。

当GPS定位的坐标点化作田间摇曳的稻浪,当传统农耕技艺与现代科技碰撞出火花,这幅“大地艺术”不仅是津南区2025年“‘农’墨重彩促振兴”网络主题宣传活动的生动注脚,更折射出天津三农建设的壮阔图景。

从一粒小站稻的全产业链升级,到一个示范村的多元振兴路径,再到一片乡村旅游的生态富民实践,天津正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笔,在494.68万亩耕地上书写着农业现代化的时代答卷。

科技为笔:现代农业在津沽大地拔节生长

当多光谱无人机掠过广袤稻田,屏幕上的土壤湿度、稻谷成熟度等数据实时跳动——津南区小站镇的这幅科技农耕图景,正是天津现代农业蓬勃发展的生动缩影。2024年天津全市粮食总产量突破270万吨,再创历史新高,口粮自给率达70%,成为7个粮食主销区中唯一获得2023年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考核优秀等次的省份。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从加工车间到冷链物流,科技正为天津农业注入强劲动能。

种业振兴铸就优良育种“天津芯”

种业振兴铸就“天津芯”,小站稻的振兴蝶变便是最佳见证。在天津市优质小站稻开发有限公司的育种实验室里,科研人员正通过分子标记技术筛选高产优质稻种。作为天津农业的“金字招牌”,小站稻已培育出“津原89”等50余个优良品种,水稻单产位居全国前列。

不止水稻,天津的种业优势已覆盖多元作物:黄瓜品种推广面积占全国华北型品种的80%,市农科院团队填补花椰菜高质量基因组研究国际空白,花椰菜杂交品种打破进口依赖并出口“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肉羊种源推广覆盖全国主产区,鲤鲫鱼新品种占全国新选育品种近20%,“天津育”正成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底气。

全产业链赋能“一粒米”的价值再跃升

全产业链发力,赋能“一粒米”实现价值跃升。沿着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小站稻全产业链发展调研线路”,可清晰看见从田间到餐桌的产业闭环。在津南区天津宝鲜物流有限公司的冷链仓库,恒温2℃的环境中,刚收割的小站稻通过智能分拣线进行分级包装,依托近50家分仓冷库的网络,24小时内就能送达京津冀各大超市。

河北区供销向前进食品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小站稻被研磨成粉,经过全自动生产线变身松软的稻米面包、香甜的米蛋糕,年产能达1200吨的烘焙基地,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订单模式,已带动周边多个村庄发展优质稻米种植。

智慧农业重塑“耕种管收”新模式

智慧农业赋能,重塑“耕种管收”全新模式。在静海区天津智能农业研究院,农业机器人正在模拟温室里精准完成播种、施肥、采摘作业,物联网设备实时监测光照、湿度,数据通过“津农经云”系统上传至云端,为田间管理提供科学决策。这里是京津冀农业人工智能创新高地,已建成智能农业装备检测基地、智慧园艺示范项目,推动天津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100%,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升至72%。

从“靠天吃饭”到“知天而作”,科技正让天津农业焕发新的生机。

示范引领:乡村振兴书写“和美天津”新答卷

“村集体经营性收入7600余万元!”北辰区青光村通过“党建引领+农文旅商融合”,走出了一条组织振兴带动全面振兴的路径。津南区双桥河镇孙庄子村村口改造竣工,道路硬化、绿化升级等让村容焕新。村内沽畔乐耕农场育苗大棚绿意盎然,露营区、垂钓区相映成趣,“沽水·孙庄”假日开放多元体验。

自2021年天津启动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以来,已累计认定85个示范村,总结出“党支部+合作社+企业”“休闲旅游+商贸发展”等多种发展模式,每个村庄都在用独特的实践,诠释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深刻内涵。

产业振兴促乡村“造血”能力提升

以产业振兴点燃乡村“造血”引擎,不同村庄立足实际走出特色振兴路。2021年以来,为提升小站稻产业竞争力,天津“小站稻”之乡——津南区北闸口镇正营村“两委”积极推进土地流转,成立正营村股份经济合作社;通过与科研院所合作,成功培育“金稻919”、“津源U99”等优质稻种。该村种植的“盈跃”牌小站稻被认证为“津农精品”,村民分红大幅提高。村里打造特色乡村振兴展览馆,借助电商拓宽销路,还设立专项资金关爱老人、激励学子,有效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东丽区胡张庄村破解乡村产业用地难题,创新“点状供地”模式,推动2000亩葡萄农业园区与文旅融合,激发特色产业活力。

滨海新区李自沽村借助高校智力支持,打造“现代化水产养殖+渔光互补”示范村,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近千万元,每年为村民发放口粮款、敬老金等福利,实现“集体增收、村民致富”的双赢。

生态振兴让乡村成为“宜居画卷”

以生态振兴擦亮乡村宜居底色,津南区小站镇乡村旅游线路入选文旅部推介名单。这里有小站稻种植传奇,稻蟹混养改善生态,还有小站稻会馆种植核心区、小站练兵园等景点。线路串珠成链,生态与文旅交融,成天津乡村文旅发展亮眼范例。秋高气爽,秋香“稻”津南等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串联起“橙黄橘绿”多彩秋景,周边居民慕名而来,品秋韵、享秋实,饱览浓郁绚烂的乡村秋景,在秋收之旅中感受新时代和美乡村物质丰饶、精神饱满。

2024年天津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生活污水均得到有效治理,累计建成300个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愿景在津沽乡村变为现实。

人才与文化振兴为乡村注入“灵魂”

人才赋能与文化振兴同向发力,为乡村振兴注入独特“灵魂”。在宝坻区赵家湾村,“五星村”的牌匾悬挂在村委会最显眼的位置,村两委班子推行“党员联户包保机制”,每年解决村民“急难愁盼”问题百余件,“幸福赵家湾”积分制让村民自治有了量化标准。

天津还注重引育结合汇聚人才力量:从农业致富带头人引领产业发展,到科研院校专家量身定制发展方案,再到“新农人”主播通过直播带货推广农产品,人才“软实力”正成为乡村振兴的“硬支撑”。

文旅融合:乡村旅游打开“绿水青山”转化新通道

“年接待游客3802万人次,综合收入80亿元!”2024年天津乡村旅游交出的成绩单,彰显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实践。从蓟州区的深山民宿到西青区的稻田音乐会,从宝坻区的渔生态小镇到宁河区的湿地景区,天津以“最美风景 津郊‘乡’约”为主题,推动乡村旅游与文化、研学、体育、康养深度融合,让“点上靓化、线上成链、面上皆景”的旅游格局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农文旅”融合打造“网红打卡地”

以“农”为基、“文”为魂、“旅”为桥,聚力打造热门“网红打卡地”。在津南区小站镇会馆村,以丰收为支点,以“农文旅”为杠杆,不仅打造了巨型稻田画,还设置了“小站的稻海很NICE”、“在希望的田野上”等多个打卡点,稻田观光小火车穿梭于金色稻浪间,现代农业与田园风光相结合的完美画卷在津沽大地徐徐铺开,吸引众多摄影爱好者和游客驻足打卡。不远处,游客还能体验稻蟹共养带来的钓蟹乐趣。

“体育+乡村”激活消费新场景

以体育为纽带赋能乡村,打造消费新场景、释放发展新活力。宝坻区潮白河渔生态小镇的湖边,全国休闲钓鱼公开赛正在激烈进行,6000余名参赛选手角逐的同时,带动周边餐饮、住宿消费超2000万元。这个以“渔文化”为主题的小镇,全年举办商业赛事20余场,参与人数达2万余人次,“以赛促游”的模式让乡村成为体育爱好者的乐园。

“欢乐东丽湖”“宁河七里海”半程马拉松吸引京津冀、江浙沪跑者参赛,村超、村BA、农民广场舞大赛汇集300支队伍、3500名运动员,“体育赛事+乡村非遗集市+津农精品展销”的组合,让乡村旅游从“观光型”向“体验型”转变。

京津冀协同拓展旅游新空间

以京津冀协同为纽带,打破地域壁垒,拓展乡村旅游发展新空间。在天津市乡村休闲旅游协会的办公室里,京津冀休闲农业旅游精品线路的地图铺满桌面——131条线路串联起三地的特色乡村、农业园区、民俗景点,让“一小时生活圈”变成“一小时旅游圈”。

天津与北京、河北签署京津冀休闲农业战略合作协议,举办协同发展论坛,推动三地资源共享、客源互送、品牌共建;京津保乡居民宿产业联盟的成立,为乡居民宿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振兴“三农”,天津绘就时代新画卷

站在西青区王稳庄镇核心种植区的高处远眺,金色的稻浪与彩色的稻田画交织成壮阔的图景,远处的智能加工车间机器轰鸣,冷链物流车正将新鲜的小站稻运往京津冀各地,田间的“新农人”主播忙着向网友介绍家乡的特产——这幅动静相宜的画面,正是天津三农建设的生动缩影。

2025年,天津正以“农”墨重彩的笔触,继续在产业振兴中筑牢科技根基,在乡村振兴中擦亮示范品牌,在旅游振兴中激活生态价值,朝着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目标稳步迈进。(据天津广播)

 
 
 
   
   
   

中国食品安全报社主办
报社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8号一区16号楼 邮编:100070
采编热线:010-63703066-8516 广告热线:010-63703066-8066
京ICP备10219194号-3

所有内容中国食品安全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