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茅台瑞幸联名推出酱香拿铁,到茶颜悦色试水小酒馆,再到奈雪的茶推出解忧茶酒,新茶饮品牌正集体向酒饮市场进军,一场关于饮品边界的重构已然开启。
选址在餐饮聚集区,客流主要在晚间
“五公里以内免费配送,线上线下均可下单。”10月9日下午5时,位于四川成都望平街的“鲜啤福鹿家”门店顾客络绎不绝。据店内工作人员介绍,目前营业时间是下午4时到凌晨2时,有十多款鲜啤在售,以外带、自提为主,分为杯装、袋装,定价为6—10元/500ml。“顾客基本是2斤、3斤起购,复购率比较强,有些老顾客一星期要买多次。”
笔者看到,该门店装修简约,外观类似奶茶店。其选址在餐饮聚集区,“餐饮占比最好在50%以上,优先选择有能够外摆的大型餐饮烧烤店附近,或者是全年营业的夜市小吃街附近。”工作人员表示。
茶颜悦色的“昼夜诗酒茶”小酒馆主打18元左右的鸡尾茶与鸡尾酒。“门店客流集中在晚间,年轻人下班后喝着小酒聊聊天,翻台率虽然比奶茶店低,但客单价高。”
主动迎合市场,拥抱年轻客群
新茶饮集体“举起酒杯”的背后,也是行业发展到特定阶段的必然选择。
经过十余年扩张,国内新茶饮市场已从蓝海转向红海,2024年市场规模虽突破3500亿元,但行业前五的市场份额就已接近40%,头部品牌增速普遍放缓。“茶饮目前同质化严重,价格战压缩利润,企业必须寻找第二曲线。”某证券分析师认为,当下国内酒水市场的结构性变革为新茶饮企业提供了又一出口,消费群体的迭代则创造了供需匹配点。
据后浪研究所统计数据显示,45%的Z世代饮酒是为“缓解压力”,其中62%偏好10度以下的低度酒。这种“微醺需求”与新茶饮的产品逻辑高度契合,如茶百道的白酒奶茶、福鹿家的鲜啤均以低度和适口为核心,恰好填补了传统工业酒与高端精酿之间的市场空白。“瑞幸+茅台”的示范效应更起到了催化作用,2023年上市的酱香拿铁,首日销量超542万杯,让新茶饮品牌看到了酒水与高频消费场景结合的巨大潜力。
运营差异显著,跨界仍需探索
尽管跨界热情高涨,但酒水与茶饮的运营逻辑差异显著,对此,业内预测:行业至少将经历三年的探索期。
“蜜雪冰城的加入,会提升资本对酒饮新零售的关注。”熊猫打酒创始人程建军认为,这一模式最终是否能够成功,还要考验其供应链、利润空间和配套服务能力。
笔者了解到,蜜雪冰城计划依托4.8万家国内门店的加盟网络,将福鹿家的鲜啤档口植入既有门店。但鲜啤短暂的保质期(通常不超过7天)对冷链物流有着很大挑战。
“精酿啤酒的消费者注重品质体验感和品牌背后的文化 。”酒业独立评论人肖竹青认为,低价的同时如何保证高品质,是目前跨界酒饮必须考虑的问题。“而且酒水的消费频次远低于茶饮,若无法通过场景创新提升复购率,部分品牌可能在资金链压力下退出市场。”
布局“全时段消费”,共享会员体系
咖啡、茶饮、酒水是世界三大饮品,目前三者正在不断融合,这一现象并非简单的品类叠加,而是消费场景重构与产业效率升级的必然结果。
第一,消费场景的碎片化催生了三大饮品融合需求。年轻人的饮品消费已打破时间与空间界限:早晨的咖啡唤醒活力,午后的茶饮舒缓疲劳,夜晚的酒水释放情绪。蜜雪冰城的“茶饮+咖啡+啤酒”矩阵、瑞幸的“咖啡+酒”尝试,本质上都是对“全时段消费”的布局,实现从“时段性流量”到“全天候营收”的转化。
第二,供应链的协同效应降低了融合成本。蜜雪冰城的中央工厂可改造用于鲜啤酿造,其覆盖全国的20个仓储中心可适配啤酒冷链需求;茶百道与泸州老窖的合作,则是利用既有门店网络实现酒水的终端触达。这种协同使得融合的边际成本大幅降低,形成“1+1>2”的效应。
第三,年轻消费者的认知迭代构筑了市场基础。里斯咨询数据显示,68%的年轻消费者接受“茶+酒”的组合,57%的消费者尝试过“咖啡+酒”的产品。小红书平台上,“中式茶啤酒”话题已有超5000篇帖子,京东数据显示,2024年茶味啤酒成交额同比增长超5倍。
白天提神的咖啡、下午解渴的茶饮、夜间放松的酒水均由同一品牌在不同时段提供,共享供应链与会员体系。这种融合不是品类界限的消失,而是消费体验的升维。而推动这场变革的,不仅是商业利益的驱动,更是一代人对生活方式的重新想象。(郑茂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