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消费警示
3上一版  下一版4
 
秋来蟹肥稻香 吃蟹旺季别踩坑
体验式消费成新潮流 小众目的地悄然崛起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2025年10月1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北京“双节”消费复盘:
体验式消费成新潮流 小众目的地悄然崛起

 

2025年国庆中秋假期昨日收官,北京消费市场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市商务局监测的重点企业实现销售额95.1亿元,60个重点商圈客流量达5966.8万人次,同比增长13.9%。

然而,在这组宏观数据的背后,也隐藏着消费结构的深刻变迁——传统商圈在转型中求变,小众目的地则凭借独特体验悄然崛起,消费市场的结构性变化正悄然重塑北京商业格局。

体验式消费的全面碾压:从“买商品”到“买体验”

今年国庆中秋假期消费最显著的变化是体验式消费对实物消费的全面超越。餐饮、旅游、观影、演出等服务类消费表现活跃,而传统家电、服饰、百货等实物类消费增速明显放缓。

旅游与文体消费成为假日经济的“压舱石”。假日期间,全市推出营业性演出364台、2102场,电影票房突破5800万元。两大国际顶级赛事——中国网球公开赛与WTT中国大满贯赛同期上演,这场难得的“同城双赛”盛况,巧妙地将赛场内外的澎湃激情转化为拉动城市消费的强劲动能。

餐饮消费同比增长4.5%,老字号与节令美食成为拉动增长的主力。数据背后,是消费者对“在地文化”与“情感记忆”的追捧。相比之下,传统家电、服饰等实物类消费虽未在报告中直接披露增速,但从商圈业态结构与客流转化效率来看,其增长动力明显弱于体验类消费。

小众目的地增势强劲:“小”反而更“吸金”

国庆前夕,北京集中开业了八大新商业项目,包括房山瑞来广场、朝阳区大屯里、海淀区魏公·芳华里等。这些新项目定位各异,覆盖不同消费群体,共同特色是打破传统商业框架。

新项目中,一批“小而美”的商业体表现出惊人的增长势头。这些项目的共同特点是:体量不大、主题鲜明、场景独特、内容精准。它们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购物中心”,而是“生活方式中心”。

夜间经济与跨界融合:消费场景的“无界化”

夜间消费成为今年国庆中秋假期的一大亮点。市商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市60个重点商圈夜间客流量达2811.6万人次,同比增长23.3%。

尽管整体客流增长13.9%,但并非所有商圈都享受到了红利。部分传统商圈,如燕莎蓝港夜间客流仅增长2.1%,远低于亚奥商圈的39.1%。

一些老牌百货、大型超市尽管通过促销、调改等方式试图吸引客流,但仍面临“场景老化、内容单一、体验不足”的挑战。面对新项目的挑战,北京各大成熟商业体也在积极应对。

消费者不再为“购物”出门:为“内容”停留

中国商业联合会专家委员会委员赖阳表示,北京“双节”消费市场的结构性变化,标志着消费升级进入深水区。消费者不再为“购物”出门,而是为“内容”停留。未来的商业竞争,将不再是“谁更大”“谁更全”,而是“谁更懂用户”“谁更能创造场景”。

他认为,此次北京商业项目集中上新与成熟商圈焕新升级,通过提供特色化、品质化的新供给,不仅直接拉动假期消费增长,更进一步完善了北京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功能。

“对于北京的商业主体而言,这是一个充满机遇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挑战的时代。”赖阳说,能抓住“体验经济”“小众叙事”“跨界融合”趋势的玩家,将成为新一轮增长的“新赢家”;而仍停留在“商品陈列”阶段的商业体,或将面临更严峻的客流与营收挑战。(陈琳)

 
3上一篇  
 
   
   
   

中国食品安全报社主办
报社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8号一区16号楼 邮编:100070
采编热线:010-63703066-8516 广告热线:010-63703066-8066
京ICP备10219194号-3

所有内容中国食品安全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