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双节”期间,通州区马驹桥镇的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温室大棚里一派丰收景象——中国农业大学理学院教授吴学民带领学生培育的 “京字号” 农产品陆续进入成熟期。这批专为北京本地气候定制的新品种,不仅兼具营养与口感优势,更通过智慧农业技术与绿色种植创新,打破了部分蔬菜依赖外埠供应的现状,为首都 “菜篮子” 添上了 “本地智造” 的新亮色。
欧洲皱叶菜扎根北京 成火锅、饮品新宠
在温室大棚的一角,几畦叶片皱巴、肉质厚实的蔬菜长势喜人——这是原产于欧洲的皱叶菜,因外形不够 “精致” 被俗称 “丑菜”,却凭借 “维C含量高、久涮不烂、吸汤汁” 的特点,成为近年来餐饮市场的 “新贵”。
自去年起,吴学民教授团队便将这一品种引入科技小院,围绕 “本土化种植” 展开攻关:从绿色有机肥料的筛选,到保鲜试剂的研发,再到栽培管理方案的优化,师生们通过一系列实验,让原本适应欧洲气候的皱叶菜,逐渐 “爱上” 北京的土壤与温度。
如今,7月播种的皱叶菜已长至成人小腿高,叶片肉嘟嘟的充满水分。“最近昼夜温差大,我们特意给棚面加装了通风网,既能保温又能防病害;棚里虽然有一体化灌溉设施,但每天还是要人工给叶片喷洒少量水分和营养液,这样才能保证它的脆嫩口感。” 驻院学生师圣超说。
绿色种植破解土壤难题 亩产可达5000斤
在皱叶菜的种植过程中,师生们的一项 “绿色实验” 尤为亮眼——用蚯蚓粪肥替代部分常规化肥,既提升了蔬菜品质,又改良了土壤。师圣超介绍,团队通过设置不同浓度梯度的蚯蚓粪肥实验组,系统研究了其对皱叶菜生长、产量及土壤性质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蚯蚓粪肥能显著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养分结构,还能调节土壤酸碱值,让板结的土壤变得更疏松。”
得益于这项技术,目前小院的皱叶菜亩产已稳定在4000至5000斤,远超普通叶菜的平均亩产。师圣超说,接下来团队还将进一步实验,确定蚯蚓粪肥替代常规化肥的最佳比例,力求在 “降成本、提品质” 上找到更优解。
除了肥料实验,师生们还针对皱叶菜的 “抗造能力” 展开对比研究——通过模拟不同温度、湿度、病虫害环境,记录作物的生长反应,最终总结出一套最适合北京地区的栽培管理方案。“比如我们发现,皱叶菜虽然耐旱,但在幼苗期保持土壤湿润能显著提高成活率;而在成熟期适当控水,反而能让叶片更厚实、口感更脆。” 这些来自田间地头的 “实战经验”,正为后续规模化种植打下基础。
11月自研辣椒将成熟 “京字号” 矩阵持续扩容
温室大棚里的惊喜不止皱叶菜。据驻院学生江晓雯介绍,师生们自主研发的辣椒新品种,也将在11月迎来成熟期。“这个辣椒品种是我们结合北京气候特点选育的,采用现代化育苗技术和智能温室管理,既提升了抗病虫害能力,又优化了口感——辣度适中,咬起来脆爽多汁,不管是凉拌、炒菜还是做酱,都很合适。”
江晓雯透露,新品种辣椒的种植过程中,团队引入了 “精准水肥管理系统”,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湿度、养分含量,再根据数据精准投喂水肥,避免了传统种植中 “大水大肥” 导致的浪费与土壤污染。“目前,辣椒苗长势很好,预计亩产也能比普通品种高出 20% 左右,而且因为是本地种植,能比外埠辣椒早上市一周,新鲜度更有保障。”
从皱叶菜到自研辣椒,科技小院的 “京字号” 农产品矩阵正逐步扩容。吴学民教授表示,团队的目标是培育更多 “适合北京种、北京人爱吃、营养又安全” 的本地品种,通过科技赋能让首都市民的 “菜篮子” 更丰富、更健康,同时也为北京都市型农业的发展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新模式。(北晚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