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热点关注
3上一版  下一版4
 
上半年北京破获危害食品安全案件110余起
北京市市场监管局公布第四批制售假劣 肉制品和农村假冒伪劣食品专项行动典型案例
“特医食品质量惠民科普基层行”活动开展
北京市市场监管局全面提升公平竞争审查水平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年9月2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特医食品质量惠民科普基层行”活动开展

 

本报讯 据北京市市场监管局消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修订实施十周年、特殊食品确立法律地位十周年之际,北京市市场监管局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指导下,与朝阳区市场监管局、中国营养保健食品协会及北京市垂杨柳医院,共同开展“特医食品质量惠民科普基层行”活动,以“进社区”“进医院”的形式普及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科学知识,提升公众食品安全素养。

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是为满足进食受限、消化吸收障碍、代谢紊乱或者特定疾病状态人群对营养素或者膳食的特殊需要,专门加工配制而成的配方食品。

为了帮助公众更好了解、使用特医食品,活动首站在朝阳区磨房北里社区开展。工作人员聚焦居民对特医食品的认知盲区,通过播放科普视频、知识宣讲、发放科普材料等方式为居民搭建起“零距离”学习平台。工作人员现场播放特医食品专属标志“小蓝花”的科普视频,介绍特医食品的定义、分类、用途及适用人群。工作人员还从特殊食品监管角度提示居民购买特医食品时应注意的各种事项,直观传递特医食品科普认知。工作人员提示居民,特医食品不是药品,不具备治疗效果,任何商家不得宣称特医食品可以“治疗疾病”“替代药物”。工作人员给居民发放了科普材料,确保特医食品知识能够“看得见、带得走、用得上”,有效破除认知误区。

活动第二站来到北京市垂杨柳医院,调研医院临床营养科门诊运行情况,实地了解特医食品在临床场景的应用实践成效。垂杨柳医院作为特医食品经营备案试点单位,构建了特医食品经营准入、产品信息编码纳入医疗机构管理信息系统、临床营养诊断与处方开具、费用结算和产品送达等规范管理流程。医生围绕“特医食品临床应用与患者反馈”,从医疗机构使用特医食品的角度分享经验,监管部门、行业协会与医疗机构就“医养结合”科普模式展开深入交流,为后续科普工作联动奠定基础。

此次活动汇聚市场监管部门、行业协会、医疗机构多方力量,覆盖社区居民与临床医患两大群体,把特医食品营养知识送到百姓身边。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中国食品安全报社主办
报社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8号一区16号楼 邮编:100070
采编热线:010-63703066-8516 广告热线:010-63703066-8066
京ICP备10219194号-3

所有内容中国食品安全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