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果叮咚 李岩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发展森林食品,丰富“森林粮库”。随着我国“森林粮库”功能持续增强,森林食物已成为继粮食、蔬菜之后的第三大重要农产品,2024年产量已突破2亿吨。更多森林食物成为百姓的“舌尖美味”。
在践行“大食物观”国家战略引领下,我国食用林产品产业规模持续扩大,质量安全体系加速完善,质量安全监测同步强化,为森林资源转化为绿色粮仓筑牢根基。
2023年,新修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明确提出,农产品是指“来源于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等的初级产品”,赋予林产品质量安全法制保障。
国家林草局持续完善制度,织密食用林产品质量安全防护网,相继印发《关于加强食用林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2023—2025年省级食用林产品质量监测工作计划》《食用林产品监测品种指导性目录》等。国家林草局连续15年部署开展林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工作,已构建起涵盖食用林产品、木质林产品、林化产品、花卉产品等四大类林产品的质量监测体系。
在食用林产品方面,2024年,国家林草局在22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对核桃、板栗、榛子等38种食用林产品监测1730批次,并对林源药用植物等食用林产品产地土壤进行210批次质量监测;对浙江、福建、湖南等10个省(区)的鲜枸杞、竹笋等2种食用林产品进行195批次风险评估。
当前,国家林草局正全面构建覆盖全国食用林产品主产区的监测网,推动各地从不同层面和角度全方位开展创新实践。
全面推进“森林粮库”建设,持续完善质量安全监管制度,我国食用林产品质量监测体系实现了跃升式发展。我国“森林粮库”质量安全系数越来越高,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贡献林草力量。
技术进步正在塑造新的监管模式,食用林产品质量安全“智慧监管”渐成新趋势。科技赋能食用林产品质量安全全链条精准检测管控,实现了从山林到餐桌的全程守护。
构建完备且科学的标准体系,是食用林产品提升竞争力、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各地始终坚持以标准化建设为突破口,持续推进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全力守护“餐桌安全”。
各地实践表明,标准化生产是推动食用林产品产业迈向高端化、品牌化的关键一环。从源头规范到终端检测,打造日益完善的标准体系,食用林产品的巨大发展潜力得到持续巩固。
近年来,各地以培育绿色优质食用林产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推动建立以绿色惠民为核心的林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从制度保障、科技赋能、标准引领到品牌塑造,我国食用林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已形成环环相扣、协同发力的良好态势。
随着科技水平提高、监管能力提升、消费信心增强,“森林粮库”功能将进一步激活,森林食品将更加丰富多样,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百姓健康生活创造更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