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伊始,为保障师生饮食安全、助力健康成长,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特作出以下食品安全与健康提示:
预防食源性疾病,牢记“食品安全五要点”
校园食堂是人员密集就餐场所,将 “食品安全五要点” 贯穿于日常操作的每一个环节,有助于预防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
一是保持清洁。校园食堂从业人员在工作时要保证手清洁,在烹饪食物前、处理生肉或者海鲜后、如厕后、接触污染物后、处理垃圾后要尤为注意;食堂要保证操作环境和各种器具清洁,包括可接触到直接入口食物的台面、洗菜池、接触过生肉或海鲜的器具等。
二是生熟分开。处理生肉、禽、海产品的刀具、砧板、容器务必与处理直接入口食品的分开使用,避免交叉污染。冰箱内储存食物也应生熟分层、分隔存放。
三是烧熟煮透。食物(尤其是肉、禽、蛋、水产品)必须烧熟煮透,确保食物的中心温度达到70℃以上,加热时间维持1分钟以上。
四是在安全的温度下保存食物。熟食和易腐败的食物应在安全温度下存放(热储存60℃以上、冷藏储存4℃以下、冷冻储存-18℃以下)。食物烹饪后至食用前,在室温下存放不宜超过2小时。
五是使用安全的水和原材料。校园食堂要严把食材采购关,在正规渠道购买原材料。不使用腐败变质、超过保质期的食品原料。食堂用水必须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预防诺如病毒感染
诺如病毒具有传染性,可通过被污染的食物、水、物品或气溶胶传播,极易在校园等集体场所暴发。
学校应定期对校区内公共场所(如食堂、教室、宿舍、卫生间等)进行清洁消毒,尤其注意重点部位如门把手、楼梯扶手、水龙头、便器按钮、电梯按钮、上下床扶手等。
学校应配备充足的消毒物资及个人防护物资,化学消毒剂是阻断诺如病毒通过被污染的环境或物品表面进行传播的主要方法之一,最有效的是含氯消毒剂。
学生、教师、厨师、幼儿园保育员等人员中一旦出现患者,要做好隔离并督促其及时就医,待症状消失3天后凭检测结果再返回学校和工作岗位。
警惕误食有毒植物
学生好奇心强、辨别能力弱,易因误采、误食校园及周边的有毒植物果实或种子而导致中毒,常见的有毒植物包括蓖麻子、白果、马桑果等,建议将相关防控知识纳入教学课程,加强师生食品安全宣传教育。
撰稿: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监测二室,郭云昌;风险交流室,陶婉亭、杨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