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降雨过后,伴随的高温高湿天气,肠道传染病和各类食源性疾病风险增加,大家要注意食品安全,千万不可大意,严防“病从口入”。
饮食安全做好“四要”
要加强个人卫生。注意手部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尽量用肥皂或洗手液并使用流动水洗手。不用雨水或其他来源不明的水做饭、洗菜和洗漱。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过度劳累,及时增添衣物,提高自身免疫力。
要及时消毒餐具。如果家中进水导致厨具、餐具浸泡后,应消毒后再使用。最简单的消毒方法是,把洗净的餐具放入锅内,完全浸泡在水中进行加热,待水煮沸时,保持15分钟以上,即可达到消毒目的。
要加强环境卫生。强降雨后,及时清扫,保证垃圾桶盖严并定期清除垃圾,保持家中动物远离食物制备区。将食物盖好或存放于密封容器中,做好防蝇防鼠工作,避免昆虫、害虫及其他动物进入厨房和接触食物。
要及时就医。强降雨后,如果出现发热、腹痛腹泻、恶心、呕吐或者其他身体不适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不应擅自服用止泻药、抗生素等药物。
远离食源性疾病
近期,我国多地遭遇极端强降雨,引发洪涝灾害。洪涝灾害不仅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还可能携带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和化学污染物,食品污染和食源性疾病风险骤然升高。对此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提示如下:
汛期食品安全三大风险
一是洪水冲刷、淹没厕所、化粪池、垃圾堆,携带大量病原微生物(如大肠杆菌、沙门菌、甲肝病毒、寄生虫卵等)和化学污染物,直接污染水源、农田、食品加工储存场所及家中食物。
二是持续强降雨常导致电力中断,冰箱、冷柜等冷链设备无法工作,储存的肉类、乳制品、熟食等易腐食品迅速腐败变质,滋生大量细菌。
三是积水和潮湿的环境会导致苍蝇、蟑螂、老鼠等病媒生物滋生,它们携带病原体四处活动,污染食物和餐具。
汛期食品安全防控策略
饮水安全是底线,煮沸消毒是关键。只喝开水或符合安全标准的瓶装水/桶装水。切记洪水期间及消退后一段时间内,绝对不可直接饮用生水(包括井水、泉水、河水),自来水也需煮沸后饮用。
食物烧熟最安全,生熟分开是铁律。洪水浸泡过的食物(包括密封包装食品),无论外观是否变化,必须丢弃,切勿食用。淹死的家禽家畜也绝不可加工食用。处理生肉、禽、蛋、水产品前后要彻底洗手;生熟食品的刀具、砧板、容器必须严格分开使用和存放;避免即食食品接触生的食材或可能被污染的表面。尽量使用蒸、煮、炖等烹饪方式,食物(尤其是肉、禽、蛋、水产品等)要彻底烧熟煮透,中心温度达到70℃以上,并维持1分钟以上。建议只加工简单的饭菜,即做即食,不存放,尽量不吃剩菜剩饭。
厨房环境勤维护,清洁卫生莫大意。及时清理厨余垃圾,防止病媒生物滋生。洪水消退后,厨房地面、台面、餐具橱柜等接触食物的表面,需彻底清洁并用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所有餐具使用后及时清洗,首选煮沸消毒(水开后至少持续10分钟)或使用符合要求的消毒碗柜。无法煮沸时,可用含氯消毒液(如按说明书稀释的84消毒液)浸泡至少30分钟后,再用洁净水彻底冲洗。注意个人卫生,处理食物前、便后、接触洪水后,务必用肥皂/洗手液在流动水下彻底洗手(至少20秒)。
身体不适速就医,保留食物好溯源。一旦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发热等疑似食源性疾病症状,务必立即停止食用可疑食物,保留剩余食物样品(如可能),并尽快就医。(健康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