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京津冀
3上一版  下一版4
 
京津冀要求发挥社会组织作用激发市场活力
京津冀高质量一体化进程加快推进
京津冀三地发布百项高价值专利清单
京津冀冷链产业迎来新风口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年7月2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京津冀高质量一体化进程加快推进

 

本报讯 张伟 7月20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黄淮实验室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京联合发布了《京津冀蓝皮书:京津冀发展报告(2025)——区域高质量一体化研究》。报告表明,从疏解到共生,京津冀高质量一体化提速。

报告认为,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具有五个重要着力点,即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跨域产业协作共生、生态产业共生共融、公共服务提质共享、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推动京津冀高质量一体化,从内在约束看,要实现效率提升与协同推进相兼顾、相促进。从发展目标看,根本目标是通过“能量场”提升,实现京津冀地区从规模追赶向能级跃升的历史性跨越,其具体目标涵盖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经济发展实现高质量跃迁;形成功能互补、层级有序、高效联动的空间格局,空间结构更加优化;市场机制作用充分发挥,形成区域统一大市场;区域政策高度集成,形成紧密联系的利益共同体。从核心动力看,科技创新和制度变革仍是推动京津冀高质量一体化的重要引擎。从基础保障看,通过传统基础设施提质、新型基础设施筑基,实现物理空间联通和数字空间重构。从重要路径看,要从“政府主导”向“市场驱动”转变,政府主要通过推动制度型开放、战略空间重构、公共品精准供给,市场主要通过推动数据、技术等要素配置优化,助力产业链式重构和集群培育,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与创新生态系统优化。

基于对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内涵、新要求及重要着力点的分析,结合京津冀发展实际,报告对比分析了我国东部三大城市群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现状,对京津冀非首都功能疏解、协同创新、产业、生态、城镇体系、交通、基本公共服务高质量一体化的进展与成效进行了深入剖析,并对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在推动京津冀高质量一体化中的地位与作用发挥情况进行了探讨。

研究发现,一是非首都功能疏解成效显著,助力京津冀高质量一体化加快推进;二是协同创新格局不断深化,区域创新实力持续增强;三是产业协作不断走深走实,“链群”建设助力产业高质量一体化;四是多节点、网格状、全覆盖的综合交通网络基本形成,交通一体化持续拓展;五是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持续推进,驱动京津冀民生服务均等化发展;六是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绿色低碳发展不断深化。同时,京津冀三地也面临诸多亟须解决的问题:一是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仍较为突出,资源配置不均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二是区域一体化机制尚未形成,市场化运营机制需加快建设;三是区域发展关键领域协同关联度有待提升,北京辐射带动作用亟须强化;四是非首都功能疏解压力尚大,基础设施支持作用仍需提升。

为推动京津冀高质量一体化,报告提出对策建议。一是疏通“制度经络”:持续深化制度型开放协同,提升区域规则、政策、标准等“软联通”水平。二是激活“市场穴位”:以市场化配置改革推动要素配置效率提升,加快关键资源开放共享。三是提升“产创韧性”:加强协同创新与产业协作共同体建设,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四是培育“机体气血”:推进交通、基本公共服务及生态高质量一体化,筑牢区域高质量发展基底支撑。五是重构“空间骨架”:以现代化首都都市圈、石家庄都市圈为支撑加快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夯实高质量一体化空间载体。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中国食品安全报社主办
报社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8号一区16号楼 邮编:100070
采编热线:010-63703066-8516 广告热线:010-63703066-8066
京ICP备10219194号-3

所有内容中国食品安全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