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封面导读
下一版4
 
首农参展第三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
建设统一平台,让追溯更有力量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2025年7月2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建设统一平台,让追溯更有力量

 

□ 成言久

掏出手机,用微信小程序扫描肉摊上张贴的溯源二维码,所购鲜肉的肉品品质检验合格证和动物检疫合格证明等详细信息即可一目了然——北京市通州区12家农贸市场的203家畜禽肉销售商户近日全部贴上了溯源二维码。小小二维码不光方便顾客“自助”扫码了解食品安全信息,也便于市场监管部门在线抽查,成为了数字化赋能食品安全监管的生动剪影。

“来源可追、流向可查、责任可究”既是食品安全治理的基本要求,也是法律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四十二条明确规定:国家建立食品安全全程追溯制度;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依照本法的规定,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保证食品可追溯。国家鼓励食品生产经营者采用信息化手段采集、留存生产经营信息,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国务院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会同国务院农业行政等有关部门建立食品安全全程追溯协作机制。

我国食品安全领域为此进行了多年的探索。早在2001年,上海市市政府颁布了《上海市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暂行办法》,其中明确提出在流通环节建立市场档案的可追溯制度;2002年,北京市制定了食品安全信息可追踪制度,规定食品经营者必须详细记录购进和销售的食品明细账。自此,我国各个省市和地区纷纷开始构建食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全国层面上,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于2004颁布了《中国牛肉制品跟踪与追溯指南》,为牛肉制品的追溯提供了标准。

但是,早期追溯主要依赖纸质单据,从田间到餐桌,靠人工记录的无数纸片,拼凑起脆弱的链条,环节稍一断裂便导致信息中断,其可靠性和效率都难以保证。随后虽引入条形码、二维码等电子手段,但多限于单一环节或企业内部,不同地区、不同部门间系统互不兼容;这些各自为政、自说自话的追溯方式,如同散落的珍珠无法串成项链,其监管效能自然大打折扣。

这么多年,我国经历在“信息孤岛”与“碎片化”模式中艰难的探索,技术从最终初的印一个二维码粘贴到包装上进步到现在的“一物一码”“一袋一码”,全程可跟踪供应链也已经初步形成,但是由于条块分割、地区阻隔、层级区隔,导致各地食品追溯系统未能充分发挥作用。笔者认为,应当把逐步打破这些壁垒、建立互联互通、全面全程、实时响应的食品追溯体系作为食品行业和社会发展的共同任务。

比如说,当前北京的做法还只是:消费者扫码即知关键信息,企业能统一上传检验合格证和检疫证明,监管部门可远程动态监控抽查的“三端合一”,接下是不是可以把养殖信息、物流信息都补充进来?

又比如说,目前这一做法,主要还是家畜禽肉,那么接下来,米面油蛋奶茶等大宗食用农产品,是不是都可以加快进程纳入进来?

如果说,由通州区市场监管局自行探索开发的“食用农产品电子凭证管理小助手”微信小程序尚属“地方盆景”,那么是不是可以在全市形成“统一风景”:北京市监部门完全可以在总结通州先进做法的基础上,支持、推广这一做法,甚至考虑把这一些小程序接入到市一级的监管平台,建设一个联通全市统一平台。

笔者强烈建议,强化顶层设计,构建全市统一的追溯数据标准与共享协议框架,引导各区县和农业、市场监管、卫健等部门按统一规范接入数据,为全市“一网通查”奠定基础,最终让追溯体系从割裂走向统一,从碎片迈向整合,让追溯更有力量,让食品更加安全。

 
3上一篇  
 
   
   
   

中国食品安全报社主办
报社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8号一区16号楼 邮编:100070
采编热线:010-63703066-8516 广告热线:010-63703066-8066
京ICP备10219194号-3

所有内容中国食品安全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