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傍晚的广州琶洲,刚下班的李薇走进盒马门店,点了一份冷鲜花泥猛鱼和白蚬子。不一会儿,热气腾腾的美食便端桌。对她这样的忙碌白领而言,盒马是解决“下班累得不想动,又不愿凑合外卖”难题的完美方案——“份量刚好,新鲜现做,省心省力。”
这折射出当下年轻人挑剔的新消费观:更注重健康与品质,将“新鲜”与高品质生活紧密挂钩,并愿意为此买单。社交平台上,年轻人晒出的盒马购物清单写满对品质的追求:鲜活度高、肉质鲜美的波士顿龙虾;种类多、认证严的有机蔬菜……盒马精准拿捏了年轻人的胃,其背后是对“生鲜电商”长达十年的深耕,成功转型为“生活方式提案者”,让“新鲜”成为可感知、可分享的生活态度。
从“生鲜超市”到“生活解决方案”:以“日日鲜”建立信任
“来盒马就是看中品质过硬,能闭眼买。”李薇的心声道出了众多消费者的心声。在零售界,“新鲜”虽是老话题,但盒马已成为消费者心中“新鲜”的代名词之一。一杯牛奶足以窥见其标准:
北京朝阳公园盒马店,清晨7点,低温奶货架完成补货,包装上的生产日期与上市日期完全一致,醒目标注“只卖24小时”。晚上8点未售罄的,将统一处理。对比传统商超牛奶动辄20%~30%的损耗(常需打折促销),盒马“日日鲜”牛奶的损耗率低至惊人的2%。这不仅省去了消费者查看生产日期的麻烦,更颠覆了行业逻辑。
“日日鲜”始于2017年的蔬菜,标注“只售当日”,迅速赢得信任,次年延伸至牛奶。如今,“新鲜”是盒马贯穿全品类的铁律:蔬菜水果带露水,海鲜水产活蹦乱跳,肉类标注宰杀时间。数据印证了成功:“日日鲜”产品复购率可达普通生鲜的2倍,牛奶从工厂到货架最快仅需3小时。
海鲜区:体验式消费的“流量密码”与粘合剂
盒马的海鲜区总是人气爆棚,甚至需排队,成为许多人的“打卡点”和家长的“水族馆”。这里常年供应至少30种活鲜,从高档的波士顿龙虾、帝王蟹到亲民的皮皮虾、鲍鱼。消费者现场扫码选择做法,纠结于蒜蓉还是芝士。即买即食的模式直击年轻人痛点:一是直观确认食材鲜活,消除冷链品质顾虑;二是解决“不会做”或“懒得做”的难题。忙碌一天后,无需下厨,挑选、加工、享用一气呵成,完美契合快节奏生活。
海鲜区的热闹不仅是巨大流量入口,更是增强用户忠诚度的粘合剂。它将生鲜从“功能性商品”转变为“场景化服务”,完成了盒马从“卖产品”到“卖生活解决方案”的关键跨越。
“新鲜”的基石:一场效率与协同的供应链战争
消费者看到的是活蹦乱跳的海鲜,看不到的是背后高效协同的供应链网络。盒马的“新鲜”,是无数环节精密配合的结果。
以湖北特色藕带为例。为了让全国消费者吃到“日日鲜”的脆嫩藕带,盒马村的采摘凌晨4点开始。盒马对品质要求严苛:须是黄白色、长度40~45厘米的“单笔尖”藕带(仅占产地10%产量,口感最佳)。全程15℃恒温保鲜,模拟水下环境。从采摘到上架不超过24小时,偏远城市也控制在48小时内。
类似的效率体现在全球采买上
泰国金枕榴莲: 成熟季,盒马团队驻场泰国,筛选达标榴莲,全程冷链空运,48小时内现身北上广深门店,满足年轻人的“开盲盒”乐趣。
挪威三文鱼: 与当地合作,72小时内从挪威海域运抵中国门店,全程-18℃冷链,现场分割确保“冰鲜”品质。
盒马已建立数百个基地与“盒马村”,覆盖核心品类,通过基地直采减少中间环节降低成本,最终让利消费者。同时,利用大数据精准捕捉本地需求:上海推出“半只醉蟹”、“2个装鲜肉月饼”满足“一人食”;全球甄选超过60家海外合作伙伴,让消费者轻松享世界美食。
“鲜美”生活:从餐桌到社交货币
在小红书上,“盒马打卡”笔记数以万计。这些碎片勾勒出新图景:盒马已超越传统超市,成为集购物、体验、社交于一体的“生活空间综合体”。
“逛盒马”成为日常社交活动。上班族周末相约探店;闺蜜团点份海鲜拼盘配饮品,把超市变成社交场。盒马在设计中融入“社交基因”:海鲜区旁设堂食区,配备餐桌和充电口;部分门店增设“盒马夜肆”酒吧区,提供冰镇啤酒配现烤生蚝等平价“微醺套餐”,解决年轻人“嫌酒吧贵”的痛点。
在盒马的逻辑里,“情绪价值”与“功能价值”同等重要。年轻人不仅消费商品,更消费可分享的体验与身份认同。盒马敏锐捕捉趋势,如年轻人养生需求催热0糖饮品后,迅速推出配料干净的养生水,引发社交平台分享热潮。
盒马所做的,表面关乎“吃”,内核则是对生活方式的重新定义,核心是“连接”——连接人与商品、人与人、人与生活方式。消费者在此买到的不仅是看得见、尝得到的新鲜,更是对美好生活的确定感。在购买、分享与互动中,消费者自然传递着“懂生活、有品位”的形象,实现了品牌价值与用户社交需求的双向奔赴。盒马,正鲜活地融入并塑造着新一代的城市生活图景。(忻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