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栗洁 中午11点,夏季骄阳炙烤着路面,永定路街道铁家坟社区大食堂的玻璃门被推开,链家工作人员廖志快步走进来,从兜里掏出“暖心助餐卡”递给收银员。“宫保鸡丁7元、西红柿炒鸡蛋6元、米饭1元,打折后13元。”他熟练地扫码付款,端着餐盘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在社区食堂吃饭很方便,一顿就花十几块钱,既健康又实惠,也不用老点外卖了。”
自5月23日起,街道将原本主要服务老年群体的6家社区便民食堂向快递员、外卖骑手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开放。试行一个月以来,通过发放助餐卡、提供折扣和暖心服务,让奔波在外的劳动者有了“实惠吃饭、安心歇脚”的港湾。
“为老”到“为新”
便民服务创新延伸
“当下不少外卖员、快递员等群体的劳动者没有良好的就餐环境,拓展便民驿站的服务范围,让他们既能享受实惠和干净的就餐环境,也能为食堂发展注入新活力。”据永定路街道民生保障科科长杨明月介绍,永定路街道的社区便民食堂最初是为解决老年人“吃饭难”而设立的。近年来,随着新业态经济的蓬勃发展,街道工作人员注意到,辖区的外卖员、快递员等群体常常面临“就餐贵、环境差、无暇用餐”的困境。
如何让便民服务惠及更多群体?街道决定将优质的养老助餐资源延伸至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街道引导社区便民食堂运营企业扩大服务范围,推出“暖心助餐卡”,让便民服务从“为老”拓展到“为新”。
“我们协调了6家助餐点,推出‘暖心助餐卡’,持卡就餐可享受餐费九五折优惠。”杨明月介绍,“这不仅解决了劳动者的实际困难,也为助餐点引入了新客流,实现了双向受益。”
“助餐点就在我们门店旁边,特别方便。”廖志感觉助餐点的设立让自己很有归属感。“午餐时过来吃饭,还能歇一会儿。提前说一声,能避开高峰,还能为我们留饭。”
自5月23日起,街道依托25个社区,有序推进助餐卡发放工作。社区工作人员建立专属档案,细致记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信息,并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渠道广泛宣传,确保福利信息精准触达目标群体,吸引大家踊跃申领。同时,街道积极协调6家社区便民食堂,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开设专属服务。
架起温暖桥梁
暖胃更暖心
中午12点半,快递员张亮匆匆走进铁家坟社区大食堂。刷过“暖心助餐卡”后,点完餐,他又给手机插上充电线。“设立这个助餐点对我们快递员来说很实用,以前忙到下午随便对付一口,现在我们午饭吃得更有规律。”张亮一边吃一边感慨。
除了价格优惠,助餐点还为新业态劳动者提供了诸多便利。“我们在这边儿歇歇脚,充充电,打点热水,都是很方便的。累积‘爱心’还可以兑换实用物品。”
持“暖心助餐卡”用餐集满爱心之后,可以兑换一份爱心包。杨明月介绍:“爱心包里都是准备日常实用的小物品,例如夏天解暑防雨的小工具等。我们会根据兑换的时间不同,进行相应的调整。”
“一张小小的助餐卡,架起了街道、社区与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之间的温暖桥梁,实现了多方共赢。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而言,助餐卡降低了就餐成本,提供了舒适的休息环境。对助餐点而言,新客流的引入提升了经营效益,为后续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新动力。而对社区来说,这一创新实践丰富了基层服务的内涵,让不同群体都能感受到归属感。我们希望更多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能就近享受助餐服务,让辖区的发展既有速度,更有温度。”杨明月说,永定路街道计划进一步扩大助餐点数量和服务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