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热点关注
3上一版  下一版4
 
北京市市场监管局发布食品安全风险提示
北京市八部门协同联动为企业年报减负
北京市市场监管局:增强保健食品风险防范意识
北京市区两级市场监管部门助力食企稳健发展
北京特色农产品消费季“蔬菜季”正式启动
北京市市场监管局提醒夏季食品安全注意事项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年6月2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北京市市场监管局:增强保健食品风险防范意识

 

本报讯 为保障老年朋友的健康权益,提升安全消费意识,市市场监管局特别提醒广大老年消费者:

认清产品属性勿信虚假功效宣传。不法商家往往抓住老年朋友关注健康、渴望摆脱疾病困扰的心理,夸大产品功效,使用“包治百病”“根治三高”“抗癌防癌”等宣传用语,这些均属虚假宣传。若身体不适,一定要前往正规医院就诊,遵循医嘱治疗,切莫因轻信虚假功效而延误病情。

相关规定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七十八条“保健食品的标签、说明书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第十八条第二款“保健食品广告不得含有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广告审查管理暂行办法》第七条“保健食品广告的内容应当以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的注册证书或者备案凭证、注册或者备案的产品说明书内容为准,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

警惕常见欺骗套路守护自身财产安全。一是“免费”诱惑陷阱。不法商家常以“免费健康讲座”“免费体检”“免费试用”“赠送礼品”等为诱饵,吸引老年朋友参加活动。在活动现场,通过虚假讲解、演示、故意隐瞒产品真实信息,诱导大家高价购买没有实际效果的产品。

二是亲情关怀套路。针对部分老年朋友子女陪伴不足、渴望情感关怀的情况,一些不良商家雇佣人员,通过嘘寒问暖等“亲情服务”,与老年朋友建立信任关系,随后高价推销功效夸大的产品,让老年朋友“无法拒绝”“心甘情愿”掏腰包。

三是虚假身份误导。邀请所谓的“专家”“名医”“康复患者”进行推荐,或者冒用科研机构、学术机构的名义为产品背书。这些身份往往是伪造或夸大的,目的就是获取老年朋友信任,诱导消费。

选择正规购买渠道留存凭证便于维权。一是选择正规商家。购买保健食品要选择证照齐全、信誉良好的商场、超市、连锁店或正规的电商平台,切勿通过流动摊贩、无证照小店、陌生人推荐等渠道购买,避免买到假冒伪劣或“三无”产品。

二是查看产品标识。仔细查看产品包装上的批准文号、生产日期、保质期、成分等信息。保健食品要认准“蓝帽子”标志及保健食品批准文号,可通过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官方网站查询产品合法性与真实性。

三是留存消费凭证。购买时务必索取并妥善保存发票、收据、产品包装、说明书、宣传材料以及与销售人员的聊天记录、活动现场录音录像等,这些都可以作为日后维权的重要凭证。

增强防骗意识提高辨别能力。一是多与家人沟通。在购买高额保健食品前,及时与子女、家人沟通,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避免冲动消费。

二是学习防骗知识。关注新闻媒体、社区宣传、市场监管、公安等部门发布的防骗信息,了解不法分子常用欺骗手段与套路,增强自身防范意识和辨别能力。

三是勇于维护权益。一旦发现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或发现产品存在虚假宣传、质量问题等,及时向行政机关进行投诉举报,也可拨打110向公安机关报案,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最后,市市场监管局提醒老年朋友们,健康是福,但一定要理性看待养生保健,切勿让关爱健康的初衷成为不法分子的“赚钱契机”。希望大家都能增强防范意识,远离养生陷阱,安享健康幸福晚年。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中国食品安全报社主办
报社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8号一区16号楼 邮编:100070
采编热线:010-63703066-8516 广告热线:010-63703066-8066
京ICP备10219194号-3

所有内容中国食品安全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