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言久
早在2015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指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要在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等重点领域率先取得突破。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这一顶层设计,开启了三地功能互补、错位发展、相辅相成的新征程。
在《纲要》的引领下,津冀协同发展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北京食品企业将生产基地转向河北、天津,形成"首都品牌+津冀制造"的区域食品产业新格局:
据介绍,北京已有22家食品生产企业和近30家大型连锁企业在天津、河北建厂或委托生产,北京首农食品集团等食品生产“链主”企业更是带头在津冀进行了生产基地的战略布局。
面对新形势、新格局、新需要,京津冀三地市场监管部门,以服务国家大局为了发点,以促进食品产业质量发展为目标,积极探索构建“四维”协同监管新机制,大力推动了京津冀食品产业、食品安全的协同发展,为《纲要》的实施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首都品牌+津冀制造”,这不是简单的产业转移,而是融合与裂变,其实质,是一场基于比较优势的高效分工与产业重构。成长于北京的企业或者品牌,因为有“首都”的“背书”,在市场认可度、品牌价值、创新能力、营销能力、人才资源等方面,无疑都占据了制高点;而津冀地区则具备土地资源、劳动力成本及产业链配套等综合优势,特别是在疏解北京作为首都“非核心功能”的政策引导下,津冀地区的地理、地域等具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
正因为产业的高度融合、资源深度互补、市场的全面统一,也决定了三地之间在食品产业发展、食品安全监管方面要加强协同,要为构建全国统一高效大市场摸索方法,积累经验。
《京津冀三地市场监管部门食品生产安全协同监管合作备忘录》从机制协同的层面上发挥了很好的作用。6月5—6日,京津冀市场监管部门就在京联合开展2025年度食品生产协同监管工作交流和业务培训——京津冀市场监管部门已连续三年开展“线下实景训练”,重点聚焦乳制品、肉制品、饮料、糕点等产量大、技术规范参数细的食品类别,在车间布局、设备校准、卫生控制、工艺参数等方面预设问题项,通过实景模拟演练,全力提升食品安全监管实战能力。
京津冀三地市场监管部门食品生产安全协同监管不是停留在纸面上,不是停留在培训上,我们还欣喜地看到,三地还积极开展执法协同、抽检协同、发展协同,实现了“四维协同”。特别是三地市场监管部门创新建立“线上工作站”:协同处理食品委托生产举报投诉及相关案件线索,市场监管执法人员“线上”对接协查工作,统一法律适用和裁量标准,这样强化处置协同,既能提高执法效率,又能最大限度确保执法的公平公正。
期待三地监管部门不断做实事,做“食事”,形成合力打造京津冀地区食品生产安全示范走廊,培育食品产业集群,为超大规模城市群食品安全治理提供创新样板,也为京津冀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