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版:营养健康
3上一版  下一版4
 
五种“高危剩菜”要远离 讲究科学的“剩”存智慧
版面导航     
 
2025年4月2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五种“高危剩菜”要远离 讲究科学的“剩”存智慧

 

居家过日子,有个剩菜是很正常的事情。有的朋友还可能为了省事儿,一下子做两顿的饭菜,甚至做隔天的饭菜,这些剩菜如果处理不当,就很容易食物中毒。

特别是老一辈人,剩菜更是吃了一顿又一顿。要知道,剩菜早已不是老一辈的“节俭勋章”,现代家庭更需要讲究科学的“剩”存智慧。

剩的凉菜

近几年,关于吃剩凉菜导致中毒进医院的案例屡见不鲜。

凉菜没经过加热,食材和加工过程都会带入一些细菌。吃得时候翻动又会混入细菌,即使放冰箱冷藏,这些已经产生的细菌也不会被杀死,反而还会有部分细菌继续繁殖,拿出来直接吃就很容易食物中毒。

所以凉菜要当顿拌当顿吃,剩下一定要狠心扔掉。

另外关于凉菜再提醒两点:一是别在小餐馆点凉菜,难以做到生熟分开,中毒风险大。二是别外卖点凉菜,制作环节卫生难保证,配送过程温度高,细菌也容易大量滋生。

冷藏 4 天以上的剩菜

冰箱可不是保险箱,低温下李斯特菌也能繁殖,潮湿的环境尤其适合黄曲霉生长,万一产生了黄曲霉毒素,彻底加热也没法去除。

根据美国FDA的建议,炖菜、熟肉冰箱冷藏可以放3~4天,肉汁、肉汤最多放1~2天。所以剩菜最好下一顿或隔天就吃了,勤检查着点儿冰箱,可别剩菜放好几天还拿出来吃,即使彻底加热也不能哦。

这里还要提醒的是,冰箱冷藏时一定要彻底密封,比如用保鲜盒盖紧,或者用保鲜膜裹严,用盘子或塑料袋简单盖一下都不是彻底密封。

没有彻底加热的剩菜

大家吃剩下的菜沾染了很多口水,里头可都是细菌,如果不彻底加热灭菌很容易中毒。怎样才算彻底加热?

专业上是要求食物的中心温度达到74℃以上,可是咱们家里做饭很少用温度计量着做,建议在菜里加点水,不断地翻动,加热到汤汁完全沸腾。用微波炉加热的话,中间也要搅拌一两次,让受热均匀。

另外,不建议使用慢炖锅加热剩菜剩饭,因为它的加热速度缓慢,可能会促进细菌生长。

再有,如果要加热冷冻的剩菜剩饭,为了避免加热不均匀,最好解冻后再加热,可以冰箱冷藏层过夜解冻,也可以微波解冻,还可以密封好放冷水里解冻,但是千万别放台面上室温下解冻,室温的环境也会增加细菌的滋生。

室温下放置超过2小时的剩菜

细菌在4~60℃的温度范围内会迅速繁殖,是食品储存的危险区,所以做熟的热食如果不及时吃必须在60℃以上保温。

另外美国FDA还提出了一个“2小时法则”,即不管生肉还是做熟的食物,都不要在室温下放置超过2小时,否则就要扔掉,如果温度超过32℃这个时间要缩短到1小时。

那么,怎么可能把做好的菜在室温下放置超过2小时呢?

还真有可能。比如,朋友们聚餐时,有时会等所有的菜都上齐再开吃,而且吃的战线很长,别说2小时了,持续吃三四个小时都有可能;另外如果在餐厅吃打包剩菜,回家路上可能还要很长时间,这样的剩菜就别吃了,直接倒掉。

也有的朋友觉得热的食物直接放冰箱费电,所以会室温下自然放凉再冷藏,这个过程也可能超过2小时。

其实小小的一两盘菜不至于费很多电,如果你依然担心,那完全可以把大块的肉切成小块或片,把菜平铺到浅盘里,或把一锅汤分装到小容器里,用小风扇吹吹快速降温,然后赶紧密封好放冰箱,可别再等食物自然放凉了。

也有的朋友说:“我也不可能在32℃这么高的温度下吃饭呀?”这也是有可能的,比如夏季的户外野餐,那做好的菜就要1小时内解决,解决不了就别吃了,也要直接扔掉。

冰箱停电4小时后的剩菜

冰箱停电后,冰箱温度逐渐升高,微生物开始复苏,容易大量繁殖,所以美国疾控中心建议,如果停电超过4小时,冷藏的剩菜剩饭以及切开的果蔬,鲜奶,生肉都要扔掉,以免食物中毒。

剩菜存放 注意事项

熟食趁热分装:菜出锅1小时内,按单人份装入玻璃/陶瓷保鲜盒,不要用塑料外卖盒。

冷藏时要密封:密封好并趁热放入冰箱即可,无需等待冷却。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在细菌大量繁殖之前,尽快把温度降到4℃以下,减少细菌快速繁殖的时间。需要注意的是,密封食物如果使用保鲜膜,最好留意一下所用保鲜膜的材质和用途,比如是否有“食品用”字样,是否可以微波加热。

生熟严格分开存放:熟食存放冰箱上层,生肉水产放置下层,避免交叉污染。

剩菜彻底加热:剩菜再次食用一定要加热到100℃以上,并保持至少5分钟。

注意存放时间:剩菜要尽早吃完。炖菜、熟肉冰箱冷藏可以放3~4天,肉汁、肉汤最多放1~2天。

(谷传玲)

 
 
 
   
   
   

中国食品安全报社主办
报社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8号一区16号楼 邮编:100070
采编热线:010-63703066-8516 广告热线:010-63703066-8066
京ICP备10219194号-3

所有内容中国食品安全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