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区县动态
3上一版  下一版4
 
密云全面开展春季果树管理工作
平谷区大兴庄镇擦亮“吊秧西瓜”品牌
顺义区龙湾屯镇构建一体化农业生态链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2025年4月1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顺义区龙湾屯镇构建一体化农业生态链

 

“暖风催冻解,沃土孕新生。”顺义区龙湾屯镇的现代农业版图呈现出一片蓬勃火热的喜人图景:智能大棚内,一株株羊肚菌正在争先恐后地“崭露头角”;在露天樱桃园中,樱桃树的花芽正悄然含苞待放,而温室大棚内的樱桃树已陆续进入坐果期,樱桃林间智能化管理系统通过传感器实时传回一组组精准数据;科技服务中心的检测员们,正在有条不紊地对“龙湾质造”产品进行着严谨细致的全流程把关……作为全国种植业“三品一标”基地,龙湾屯镇以技术升级、产业联动、渠道创新三大抓手,持续发力,构建起“研产销服”一体化农业生态链。

科技兴农 研发成果直达生产一线

清晨六点,龙湾质造国际农业科技示范园的温室大棚里,遮阳帘自动卷起,晨曦静静洒在铺满稻壳的菌床上。雾气缭绕间,工作人员孙红梅轻点平板电脑,仔细地查看着各项数据——菌丝生长期棚温应该控制在12~18摄氏度之间,出菇期精准维持在6~16摄氏度之间,湿度波动不超过5%。这套标准化参数,成功破解了北方寒地羊肚菌低产的问题。

“羊肚菌生长周期约5个月,技术成熟后亩产效益两三万元,是传统农作物的好几倍。”龙湾屯集体农场场长尤建华介绍。今年,农场已建成38座标准化大棚,并与北京农学院合作优化菌种培育技术,可以实现四季轮作循环生产。

在龙湾屯集体林场隔壁的龙湾质造科技服务中心实验室里,检测员正将草莓样本放入农残快检仪,150项检测数据实时生成。这座“农业大脑”还承担着品种改良的核心职能。

龙湾屯镇三面环山,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为樱桃糖分积累创造了天然优势。早在20世纪90年代,这里便依托顺义区传统樱桃产业基础,发展出以露天早熟品种为特色的种植体系,因成熟期较周边提前10天以上,被誉为“北京露天第一熟”。

如今,龙湾屯镇镇域樱桃种植总面积超过2300亩,引进美早、布鲁克斯、雷尼、萨米脱、齐早、鲁樱、俄罗斯8号等20余个优质品种。同时,通过农业技术创新突破自然限制,现代化大棚运用矮化密植、温湿双控等技术,将樱桃上市期从5月提前到4月。这套技术体系在支援西藏拉萨尼木县时得到进一步验证:2023年起,龙湾屯镇先后9次派遣专家团队赴尼木县考察,针对当地3870米高海拔、强紫外线、昼夜温差超20摄氏度、阵风超九级的自然环境,指导建设防风保温设施,实地安装、调试温室智能控制系统,成功将约10000棵樱桃树苗移植至尼木县吞弥现代农业产业园,实现高原樱桃种植技术与产量的双重突破。

通过这些创新举措,龙湾屯镇不仅提升了种植业的科技含量,更实现了农业生产的智能化、高效化和可持续化,为两地农户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

产业融合 跑出经济发展“加速度”

在推动援藏项目之初,龙湾屯镇援藏工作组到西藏拉萨尼木县吞弥现代农业产业园实地勘察,开展高原设施樱桃种植技术示范。随着天路项目的启动实施,技术团队跨越4000公里海拔落差,不仅带去樱桃园区规划图纸,更积极参与园区建设。技术骨干朱双民、朱胜杨更是连续驻守高原58天,与当地农牧民同吃同住,传授种植技术,安装调试温室智能控制系统,8个品种的樱桃树苗成活率突破90%,生产面积达到了130亩,成为西藏自治区面积最大的樱桃生产基地,雪域高原结出了“龙湾樱桃”。

“天路一期我们送技术、送图纸,参与园区建设,指导防风大棚搭建,天路二期我们送树苗、送专家,累计派遣技术人员52人次。今年天路三期,我们正在建立专家工作站,能够通过果树专用远程5G温室病虫害及环境移动监测系统,由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农业职业学院教师、‘龙湾质造’专家组成的团队全天24小时提供技术指导。在北京的专家工作站通过监测系统就可以掌握大棚的实时情况,与当地藏族同胞连线,远程指导、快速处理。”龙湾屯镇相关负责人马玉民介绍,“我们还将把每棵樱桃树都录入系统,记录它什么时候浇水、施肥、修剪。如果叶子发黄、果子开裂,会根据大数据模型分析原因,告诉农民该怎么做。这套智能系统很好地解决了北京专家不能在高原长期驻守的问题,也加快了果树问题解决速度。”

而这样的创新思维也被延续到“林下经济”的开发中,通过科技赋能与生态资源的深度融合,进一步拓宽了生态经济协同发展的维度。

打通市场 让“龙湾味道”走得更远

2024年2月,“龙湾质造”首家直营推广店在顺义区光明街道幸福东区社区正式开业,近百平方米的空间里,既有龙湾屯集体林场的散养油鸡蛋、竹荪、花生、小米,也陈列着欧菲堡酒庄的红酒、北京非遗手工艺品火绘葫芦、拉萨尼木香料等帮扶协作产品。

“我们林场的油鸡蛋都是林子里散养的,营养价值特别高,而且由基地直供,非常新鲜。”“去年春天我们的荠菜特别受欢迎,早晨刚采完就送到店里,不到中午就都卖光了。”在工作人员的介绍下,不少市民驻足品尝、选购。

“‘龙湾质造’以打造区域特产公共品牌、构建展销全产业链条为宗旨,按照‘企业主体、政府推动、市场运作、合作共赢’的原则,健全服务体系和营销平台。通过‘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激发动能、拓展空间、提升价值,让平台聚集资源、资源服务产业,全力升级产销对接的深度和广度,推动镇域特色农林、文旅产业提档升级,助力乡村振兴。”龙湾屯镇镇长梁宝欣表示。

这种创新的运营模式,不仅让顾客享受到了新鲜的食材,也让“龙湾质造”直营店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春天。如今,直营点已增加到3个,年销售额突破60万元,“龙湾质造”实现了从传统生产模式向自主品牌运营的战略转型。

在直营店打通田间到餐桌的路径时,家庭农场也经历了一场抱团升级的科技化蜕变。

“自从加入家庭农场联盟,咱们的苹果、樱桃都有了统一品牌和检测标准,去年我家农场收入比单干时增加了12万元。”家庭农场主胡广云正在给果树疏花。作为最早加入联盟的132户家庭农场之一,胡广云见证了《家庭农场管理手册》实施后“一码通”数字化管理的提质增效。联盟成员不仅包括132家家庭农场,还包括3家农业龙头企业、1家农民合作社、1家农技推广站、北京农商银行、邮储银行、京东物流。建立有高标准检测实验室,配备先进的农产品品质检测设备,免费向家庭农场开放,并且与农业院校、科研院所深度合作,通过网络直播、田间学校等形式,为家庭农场主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指导和培训。家庭农场联盟农产品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得到显著提升,联盟成员年收入均值达26万元,较单户经营时期增收10%,其“抱团发展”模式入选第五批全国家庭农场典型案例。

在供应链与生产端的双重升级中,一群“新农人”正用手机镜头架起产销新桥梁。

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新农人”主播团队在各个平台的数字原野上播种希望。龙湾屯镇正如破土而出的新芽,将科技与农业的根系深深扎入沃土。

周末的龙湾屯镇集体林场化身为亲子乐园,孩子们蹲在赤松茸种植垄间,学着工作人员的样子,轻轻拧动蘑菇的伞柄,采下放进盒子。而在百米外的油鸡散养区,二十组家庭正穿梭林间,仔细地寻找油鸡蛋,发现宝藏般的惊喜让孩子们和家长都兴致勃勃。数据显示,这种融合自然教育与亲子互动的体验项目,已带动300余户的25-35岁家庭客群,周末单日接待超300人次。这些创意项目实现了农产品的多元化销售,也让消费者深度参与农业生产,感受乡村的魅力。

“质造”破局 书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从技术升级到渠道革新,从雪域高原到市民餐桌,从第一产业为主到三产融合发展,龙湾屯镇以“龙湾质造”为引擎,让传统农业在现代化转型中迸发新生机。未来,随着天路项目不断深入、智慧农业系统升级,这座京郊小镇正朝着“现代农业标杆”的目标稳步迈进。

“我们不仅要让每一颗樱桃、每一朵菌菇都成为‘龙湾标准’的鲜活代言,更要以小切口推动大变革,让农民的口袋鼓起来,产业的韧性强起来,生态的底色靓起来。这不仅是龙湾屯镇的发展目标,更是我们践行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时代使命。”龙湾屯镇党委书记李杜说,“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立足镇域实际,以科技创新为引擎,统筹推进现代化农业高质量发展。聚焦设施农业建设,依托AI技术赋能,延伸产业链条,促进农文旅融合,培育乡村电商、智慧农场等新业态,以系统思维推进产业升级与乡村治理协同发力,让乡村振兴既有‘高颜值’更有‘深内涵’。”

在龙湾屯的早春时节,万物复苏,生机盎然。在这里,既能看到羊肚菌顶开冻土的倔强,也能触摸到樱桃枝头蓄势待发的柔韧。“龙湾质造”正以全产业链之姿,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生动谱写着乡村振兴的春之序曲。

(据《北京日报》)

 
3上一篇  
 
   
   
   

中国食品安全报社主办
报社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8号一区16号楼 邮编:100070
采编热线:010-63703066-8516 广告热线:010-63703066-8066
京ICP备10219194号-3

所有内容中国食品安全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