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行业纵横
3上一版  下一版4
 
多家调味品企业推出“药食同源”产品
零食品牌竞争加剧 行业或将迎来重构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25年3月1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多家调味品企业推出“药食同源”产品

 

“药食同源”为不少调味品企业带来了新的营销热点。笔者近日发现,很多中药材被当作原材料添加进酱油、料酒、火锅底料等产品中。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在“药食同源”相关产品的生产上并未形成行业统一标准。在产品中添加中药材,就能产生对应的效果吗?

食药物质已有上百种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评估司发布的《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目录管理规定》(以下简称目录),纳入目录的物质应当是传统上能作为食品食用的、已列入《中国药典》的、安全性评估未发现食品安全问题、符合中药材资源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生态保护等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物质。

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张立实表示,药食同源和食药物质是一回事。《中国药典》中有一些中药材,毒性和药理活性较小,主要用于养生保健。最早的国家认可的食药物质是87种,包括生姜、大枣、山楂、山药、桑叶等大家熟知的物质。后来,目录动态调整,增加了党参、黄芪、麦冬、地黄等,现在目录里的食药物质已经有上百种。目录名单上的物质能够食药两用。

需要注意的是,食药物质的添加量并没有统一标准。张立实坦言,药食同源涉及的范围非常广,由于全国各地区资源分布不均以及加工工艺差异较大等原因,很难制定出一套适用于所有情况的标准体系。

多家企业研发相关产品

在药典上,黄芪补气、紫苏散寒,使用这些原材料的醋、酱料等产品的价格也会更贵。

笔者向调味品经销商咨询,对方表示:“名称中带有中药材名称的产品价格肯定会更贵一些,比较重视健康的消费者会更爱买这类产品。我们在售卖产品时不会强调刻意强调功效,因为我们也不懂具体有什么功效。”

“目前,在国家相关规定中,食药物质作为普通食品原料使用,不允许声称其具有某种功能。不能仅仅添加食药物质,就说明产品具有保健、药理作用和功能。道地药材非常讲究加工炮制方法,不同中药材的加工炮制方法不同,效果也不同。在食品制作过程中,添加中药材,也必须按照药材相应的加工工艺,例如何首乌生用和熟用效果完全不同,作用也不同。”张立实说。

需要注意的是,多家药企已在研发“药食同源”的相关食品。浙江震元称,公司药食同源健康养生系列产品目前处于开发探索阶段,销量较低,未来将根据市场情况决定是否加大投资力度。

江中药业也表示,公司会加快大健康产品开发,围绕益生菌/后生元、药食同源、康复营养三大方向,实现更多产品上市。

业内呼吁加快形成标准

有数据显示,2024年“药食同源”相关概念产品在电商渠道的销量达4.7亿件,同比增长27.7%。

张立实表示,目前这类概念越来越热门,这与我国未来大健康食品赛道中的“注重预防”“用药不如食养”等新概念的流行有关。在相关产品的开发上,业内需要参照药典标准,食品本身也可以制定食品标准。目前有些食药物质在不同省份制定了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可以作为参考。下一步国家可能会组织制定全国性的国家标准。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曾在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提出,要明确列出不能作为药食同源保健食品的负面清单,加强药食同源保健食品的文献、临床及社会应用状况的调查分析和评估。具体申报的药食同源保健食品所提供的安全性资料由专家委员会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价。

(马嘉)

 
下一篇4  
 
   
   
   

中国食品安全报社主办
报社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8号一区16号楼 邮编:100070
采编热线:010-63703066-8516 广告热线:010-63703066-8066
京ICP备10219194号-3

所有内容中国食品安全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