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早餐时,顺便带一杯咖啡,感觉很方便。”在相福建厦门的陈先生已经习惯在住家楼下的见福便利店购买咖啡。他买的是挪瓦咖啡,这个咖啡品牌在见福便利店开起了“店中店”。
除了见福便利,在厦门,十分、美宜佳、六意等连锁便利店也纷纷开起了品牌咖啡的“店中店”。
库迪、挪瓦、享咖等均出手 在便利店开“店中店”
在龙山南路的一家美宜佳门店,大门玻璃上贴着库迪咖啡的标识,非常醒目,店里一台专业的咖啡机放在收银柜台后。美宜佳和库迪品牌展开合作,店员表示,目前每天能售出几十杯咖啡。
在十分便利店也有库迪咖啡便捷店,六意则与来自上海的享咖合作,模式类似。笔者走访部分门店,店员大多表示,这些咖啡目前销量都不大。
相比瑞幸咖啡等独立门店,“店中店”的开店成本较低。库迪咖啡方面表示,开设一家便捷咖啡店,成本只需保证金5万元,月租金2000元,咖啡机及柜台由公司承担,最小面积只要1平方米。
见福便利董事长张利表示,目前见福便利与挪瓦咖啡合作门店数约四五十家,开店成本不高,最大投入是咖啡机。店员经过培训后可以兼任咖啡师。据了解,挪瓦咖啡预计,2025年与见福便利合作落地2000家联营门店,覆盖福建、江西、四川、江苏四省。
咖啡品牌不断拓宽开店的场景。库迪咖啡曾表示与快餐品牌华莱士合作开“店中店”。不过,华莱士厦门相关负责人透露,目前厦门华莱士尚未开出咖啡“店中店”。
咖啡消费规模上升 为便利店带来不菲收益
实际上,在咖啡品牌盯上便利店之前,便利店就打起了咖啡的主意,全家、7-11、罗森、便利蜂等连锁便利店品牌门店里均有售卖咖啡。
“一般的速溶咖啡已经不适应目前的咖啡消费市场。”张利告诉表示,他很看好便利店里的咖啡品牌“店中店”,成本低、可复制,又与头部品牌合作,推广起来不难。另一方面,便利店凭借24小时营业、密集布点和高频客流,这种“伴随性消费”属性,恰好契合咖啡品牌通过高频触点提升用户黏性的需求。
目前,选择在便利店开“店中店”的主要是咖啡品牌,新茶饮品牌在这方面动作极少。国内一家新茶饮企业相关负责人认为,便利店之所以能卖咖啡,主要在于制作咖啡的自动化程度高,店员只需简单操作即可。再加上目前即饮的包装咖啡种类没有茶饮多,留给便利店卖现制咖啡一定市场空间。新茶饮产品的操作规范和要求更多,便利店很难成为好的营销场景。
咖啡跨界便利店 供应链融合是难题
集美大学财经学院教授王金安认为,咖啡品牌与便利店的“店中店”合作,本质是流量与供应链的互惠。便利店现成的选址和客流,大幅降低咖啡品牌拓店成本。便利店鲜食与咖啡形成消费闭环,以“咖啡+早餐”场景吸引上班族。同时,库迪宣称以数字化管理提升便利店运营效率,解决传统便利店“管理落后、盈利差”的痛点。
尽管联营模式短期见效,但咖啡品牌跨界便利店经营仍面临多重挑战,便利店品类复杂,鲜食供应链和库存周转难度远超咖啡单品店。
便利店引入咖啡主要是为引流,但其他“消费场景+咖啡”并不一定受欢迎。华莱士厦门加盟商反馈,“店中店”并不是一门好生意,加大投入不说,实际营业收入不一定增加,所以持观望的态度。
(张海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