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吃蟹的人是谁?据说这个人叫巴解,他曾跟随大禹治水。为什么要吃蟹?既然治水,就得涉水,巴解带领众人赤脚走在水里时,大腿经常被一种虫子夹得鲜血淋漓,人们便称这种虫子为“夹人虫”。有水的地方就有“夹人虫”,尤其是田边的水塘和小河沟里,都成了“夹人虫”的天下。
□ 周岭
治水刻不容缓,还不能耽误农活,必须消灭“夹人虫”。为此,巴解想了个办法:先挖出一条沟,往沟里灌开水,然后把“夹人虫”赶到开水沟里,结果满沟泛红——“夹人虫”的青色外壳都变成红色。不仅颜色变了,还有阵阵香气溢出。这香气太过诱人,巴解拿起一只“夹人虫”,掰开一看,里边有白白的嫩肉、红红的脂膏,他大着胆子尝了一口,竟美味得很。众人在一旁担心:他会不会中毒呢?眼看巴解吃了一只又一只,根本没有中毒的迹象,于是一拥而上,大快朵颐。这就是中国人吃蟹的开始。为了纪念“第一个吃蟹的人”,人们在“巴解”的“解”下面加上一个“夹人虫”的“虫”,以“蟹”这个字来给“夹人虫”正式命名,一直沿用至今。
当然,“蟹”字是不是这样来的,待考;有这么个传说一直流传,倒是真的。君不见,今天的阳澄湖畔有个“巴城镇”,巴城镇的文化就是蟹文化。此地盛产大闸蟹,每年举办“蟹文化节”,四方老饕聚集于此,乐不思蜀。
那么,世界上第一个吃蟹的人是巴解吗?还真不是。考古学家曾在西班牙的一个山洞里发现了很多蟹壳化石,显然是被人吃掉的,而且吃得很干净。这些蟹是什么时候被吃掉的?又是什么人吃掉的呢?
虽然这个山洞在西班牙,但离葡萄牙的海边很近,很早以前,这里居住着一个族群,称“尼安德特人”。早到什么时候?十万年前,这可比中国的巴解要早太多了。其实尼安德特人还不能叫“人”,它是原始人向智人发展过程中的过渡人种;严格地说,应当算早期智人的一个分支。看来那时的人就知道“靠海吃海”了。考古学家还发现,蟹壳和蟹骨都用工具仔细剔过,如果不用工具,剔不了这么干净。那尼安德特人用的什么工具?
说到工具,想起来一个问题:中国人是何时开始用工具吃蟹的呢?根据现存的历史文献,明中叶以前并无相关记载。明代有个太监叫刘若愚,写了一本《酌中志》,在这本书中,他记录了当年宫中食饮的情况。每年八月,蟹始肥,宫中必要吃蟹,“凡宫眷内臣吃蟹,活洗净,蒸熟,五六成群,攒坐共食,嬉嬉笑笑。自揭脐盖,细细用指甲挑剔,蘸醋蒜以佐酒。或剔蟹胸骨,八路完整如蝴蝶式者,以示巧焉。”
当时,宫女、太监都留着长指甲,吃蟹时可以用指甲把蟹壳、蟹骨剔得干干净净。不单剔得仔细,还剔得艺术,能把蟹的胸骨剔成“八路完整如蝴蝶式者”。尼安德特人是不是用指甲剔蟹,不得而知,吃不出这等艺术来却是肯定的。从《酌中志》记载的吃蟹过程可以推断,当时还没有专用的吃蟹工具。其后不久,民间即出现锤、刀、钳这“三大件”。明末清初,用工具吃蟹蔚然成风,又添置了更多物件,包括小方桌、腰圆锤、长柄斧、长柄叉、圆头剪、镊子、钎子、小匙,称“蟹八件”。
看《红楼梦》里的螃蟹宴,写吃蟹、写相互打趣、写螃蟹诗,过程非常详细,唯独没写到吃蟹工具。想象一下,贾母、薛姨妈、王熙凤、林黛玉等一干人,以她们的矜持,肯定不会像刘若愚笔下的宫女、太监那样,用指甲剔蟹。再说了,她们的力道,怎能把蟹钳掰开?况且《红楼梦》问世的时代,“蟹八件”早就风行南北,一些人家嫁女,时兴的嫁妆中已经有“蟹八件”了。也就是说,此处虽然没有写吃蟹工具,但肯定用了工具。
工具发明出来,吃蟹才有“文吃”“武吃”之分。一般人家是“武吃”,即直接用手掰着吃。你看薛姨妈,她就说:“你不要让我,我自己掰着吃更香。”那“文吃”呢?便是借助工具。
由此我想到拍摄1987版《红楼梦》电视剧序集的时候,中秋节甄士隐请贾雨村来家里过节,两个人吃饭喝酒聊天,后来甄士隐还资助了贾雨村盘缠,让他进京赶考。那么,这顿饭该怎么吃?《红楼梦》里没有具体的描写。尽管小说里不写,电视剧可是很具象的,比如是圆桌还是方桌,用的什么餐具,上的什么餐食,都要确定下来。袁枚在《随园食单》里引用过一句古语“美食不如美器”,拍电视剧,“美器”尤为重要。那时令怎样表现?中秋节除了拍月亮,还得把时令菜给摆出来吧?什么时令菜最具代表性?当然是螃蟹了,螃蟹的颜色又好看,“堆盘色相喜先尝”嘛。
那么,问题来了:两个人是“武吃”还是“文吃”?如果“武吃”,一边掰着,一边啃着,一边聊着,显得太不雅,还是得“文吃”。这就给道具组出了难题:到哪儿去找“蟹八件”?
蟹年年有,但回到拍摄《红楼梦》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对绝大多数平民百姓来说,吃蟹是个遥远的记忆。吃蟹都难,就更别提“蟹八件”了,整整一代人,几乎谁都没见过。
记得梁实秋的《雅舍谈吃·蟹》中有言:“食客每人一件小木锤,小木垫,黄杨木制,旋床子定制的,小巧合用,敲敲打打。”这说的是民国年间的普通食肆。大馆子的排场可不一样,不止“蟹八件”,吃蟹的“家什”最多有六十四件。当然,甄士隐家用不着这么多,但怎么也得有两套“蟹八件”吧?
忽然,我想起家里老一辈人说的他们当年在北京“正阳楼”吃蟹的光景。正阳楼是北京的“八大楼”之一,以提供应时应季的蟹闻名。余生也晚,没赶上那个时代,除了小时候吃过几次家里红烧的山东、北京产的小螃蟹,并未见过正经的肥蟹。到了拍摄《红楼梦》的年月,就连那种红烧小螃蟹也暌违多年。
当年,正阳楼的蟹是从哪儿来的?从白洋淀。天津附近有个胜芳镇,就在白洋淀边,水网交错,好似北方小江南,鱼、虾、蟹的产量很高。正阳楼早早从胜芳镇订好整季的蟹,每年一到吃蟹的季节,天天往北京送。在正阳楼吃蟹,用的就是“蟹八件”。
我把这件事跟中央电视台的老台长戴临风说了,他带我去了正阳楼。可惜,彼处早已不做这个生意,连大厨都没见过“蟹八件”。失望归来,我真的想不出还能去哪里搜求,只好让道具组问问外贸部门,他们出口螃蟹换汇,没准连带着出口一些“蟹八件”。结果,还真在北京工艺美术品总公司找到了,他们只有一套“蟹八件”,是留着做外贸订单的,就这么一套样品,让我们给借过来了。
“蟹八件”摆出来,相当好看。但序集拍完送审时没通过,理由有些荒唐:什么甄士隐、贾雨村的,都一集了,“宝黛钗”还未出场,这“皮儿”也太厚了。结果,序集被砍掉了,连带我们好不容易找来的“蟹八件”,也被砍掉了,真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