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谷的大桃,怀柔的板栗,大兴的金把儿黄鸭梨,这些耳熟能详的北京特产果品让人垂涎欲滴。近年来,北京市园林绿化部门坚持传承与创新的融合发展之路,传承老口味,创新新口味,留住鲜口味,积极打造“京味”浓郁的果品产业。
在怀柔区渤海镇,栗农们把丰收的栗子送到了“老栗树聚源德”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的负责人就是这位95后的小伙子——李思鹏。
怀柔区被称作是“中国板栗之乡”。怀柔种植板栗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在怀柔区的长城脚下,有一座明清板栗文化公园。这里有33棵树龄在500年以上的古栗树。树龄最大的已经有905岁了。
作为土生土长的渤海镇人,李思鹏对板栗有着浓浓的乡情。2016年,大学毕业的李思鹏回乡创业,跟随陪父亲一头扎进了板栗产业,成为一位新农人。他要把这家乡的老口味传承好、发展好。
李思鹏说,“哑巴果”是最让栗农们头疼的问题之一。怀柔区园林绿化局在渤海镇设立的板栗技术试验与推广工作站,帮助栗农们解决了许多栗树生长中的疑难杂症。
土壤缺乏营养是导致“哑巴果”出现的重要原因。然而,给土壤增加养分不能盲目使用化肥,否则会影响板栗的品质。板栗工作站积极推广使用生物质肥料。
在板栗工作站的推广下,怀柔区大大小小的栗树种植园都用上了生物质肥料。
得到良好传承与发展的老北京果品还不只是怀柔板栗。在大兴区庞各庄镇的梨花村,村里有一棵420多年的老梨树,树上果子就是著名的北京果品“金把黄鸭梨”。梨花村拥有华北地区面积最大、树龄最长、品种最多的古梨树群,树龄在百年以上古梨树2.6万多棵。为了促进金把黄鸭梨的种植和发展,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将001号专家工作站设在了金把黄鸭梨的生产基地,为果树种植提供了多项有力支撑。
张文江是大兴区果林研究所的果树高级工程师。张文江介绍,专家们定期来梨园,按照季节有针对性地开展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水分管理等多方面的指导,手把手的帮助果农提高果品质量。
为了保证“金把黄鸭梨”的品质,2023年9月,大兴区在金把黄鸭梨生产基地试点推广食用林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种植户承诺其生产销售的食用农产品未使用禁用农药兽药、常规农药兽药残留不超标,让老百姓买得放心、吃得安心。
目前,庞各庄金把黄鸭梨的栽植面积达到667公顷,年产量稳定在2万吨以上。
北京的果树种植历史悠久,独特的地理气候孕育了门头沟京白梨、大兴金把黄鸭梨、朝阳郎家园枣等上百个特色果品。近年来,市园林绿化局对45种“京字号”果品种质资源开展调研,以新科技助力建设综合性示范基地,深入发掘保护利用北京古老果树资源,注重发展传统优良品种,形成“京味”浓郁的北京特色果树产业,让老北京水果焕发新光彩。
创新新口味
在传承老口味的同时,北京市园林绿化部门同样重视创新新口味,满足老百姓日益提高的口味需求。
平谷大桃是赫赫有名的北京特色果品,是北京市第一个地理标志性保护农产品。它以个大、色艳、甜度高、口感好而闻名遐迩。
任飞教授说,桃子口味不理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桃子品种陈旧。为了培育出既适合平谷地区生长又符合现代消费者需求的新品种。北京市园林绿化局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于2021年启动了桃种质创制与品种选育联合攻关项目,由政府“出题”,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合力“解题”,在种质创新、绿色生产、采后销售等全产业链环节进行示范引领。任飞教授正是平谷大桃新品种选育这个项目的牵头人。
桃树是北京市鲜果种植规模最大、区域品牌效应最突出的树种。为了实现桃树产业规模和产品质量双提升,北京积极培育果树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持续推动现代果树产业创新发展。在种质创新、绿色生产、采后销售等全产业链环节进行示范引领,培育适宜北京地区栽培的新品种,同步引进国内外新品种、新技术,丰富了果盘子。平谷大桃新品种数量已经占主栽品种的70%,为果农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林果产业是助力首都乡村振兴的“甜蜜事业”。北京市制定了《北京市果树产业助力乡村振兴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建立了北京市现代果树产业科技支撑和科技服务体系,并围绕生产经营管理、标准化果园建园规程、智慧果园建设等制定和修订地方标准和团体标准,为后期果树产业标准化生产奠定基础。
留住鲜口味
2024年10月18日,一年一度的苹果嘉年华开幕了。开幕式上发布了全市苹果旅游采摘地图。
昌平区地处太行山脉和燕山山脉交汇地带,有着延绵百里的山前暖带,早晚温差大,土壤肥沃,生长出了甜度高、颜色艳的昌平苹果。
昌平苹果中,种植年代最久的当属“富士”。在苹果嘉年华的现场,果农陈彬带来了他家果园中丰收的富士。陈彬说,这可是富士苹果的升级版。
除了富士,苹果嘉年华的现场还展销了锦绣海棠、红色之爱、信浓甜等新品种苹果。近年来,在昌平区园林绿化局的指导下,果农们种植出了丰富多样的适合采摘的新鲜品种。
果农陈彬来到他的北京营坊新宇农业观光园。果园里红艳的苹果挂满枝头。陈彬说,为了帮助果农开展采摘经营,园林绿化部门从选苗开始就对果农进行了指导。
在园林绿化部门的指导和帮助下,陈彬的果园从之前的每亩地种植44棵苹果树,到现在每亩地种植果树220棵,年产量也突破了4000斤。而陈彬也只是昌平区众多果农的一个缩影。
留住鲜口味,为了让北京的市民能够品尝到鲜甜的树熟味道,北京倡导果品绿色生产方式,实施“改品种、改树形、改土壤、减化肥、减农药”等技术措施,大幅提高了果品品质,为生产经营主体、供应商和消费者搭建了全产业链供应链对接平台。同时,不断为京字号果品赋予文化价值,策划推出了“京·花果蜜”发现之旅系列文化活动,引导北京消费者走进田园,品尝绿色、优质、新鲜的树熟果品。
2024年六月,北京进入果品采摘旺季。全市近3000个观光果园陆续开放,市民可品尝到上百个品种的树熟水果。为方便市民品尝最应季的新鲜果品,北京市园林绿化部门启动了2024“京果飘香·全民采摘季”,发布了观光采摘果园地图,宣传推介“京果花园,树熟味道”。地图将根据不同果品成熟的物候期动态更新。首批“上图”的包括樱桃、杏、李、桃、葡萄、梨等本地特色果品,还包括蓝莓、火龙果等引进的“网红”果品。果园覆盖海淀、丰台、延庆、密云、大兴、门头沟等全市13个区。
果品产业带动乡村振兴
这里是平谷区大华山镇的梯子峪村。梯子峪村三面环山,曾经是山沟里的穷山村。桃子是这里唯一的产业支撑。而今的梯子峪,却充满了艺术和时尚的气息。除了卖桃村民们实现了多元化的经济来源,收入一年比一年好。这一切的变化,要从2016年,村里来的第一书记张俊民说起。
来到梯子峪村之后,张俊民从丰富和改良大桃品种入手,充分发挥园林绿化部门的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将村里的大桃种植品种增加到30多个。
为了进一步延长大桃的产业链条,让一年一季的大桃能够实现四季增收,张俊民积极寻求技术合作,为梯子峪村探索出了新产品——桃酒。
梯子峪村的新变化还不只是这新品种桃子和桃酒。以自然资源为依托,张俊民和村领导班子对全村面貌进行总体规划,运用村闲置民宅、废弃养殖地进行旅游设施开发,打造城市会客厅项目——“桃花坞”。
2018年,建筑大师马清运受邀为梯子峪村进行整体设计,规划了“三堂两庭一会”及民宿群,形成了桃花坞社区、卡路里农场等休闲活动场所。桃花坞项目的建设还得到市政府果树基金的支持。
如今,桃花坞每年接待游客万余人次,成了京郊著名的网红打卡点。桃花坞项目吸纳了村里闲置的房屋和土地,为村民提供了一份租金收入。同时,还为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在这里工作的村民每月有四千元的收入。
桃花坞项目推动了“大桃种植+桃酒酿造+乡村文旅”一二三产的有效融合,重构了乡村产业结构、提升了产业品牌价值、促进了村民就业增收。
目前,北京市果品产业持续兴旺,全市果树种植面积165.8万亩,年果品产量近4亿公斤,销售收入34亿元 ,果树成了“摇钱树”,近20万从业果农人均收入1.7万元,书写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同时,为了方便首都市民走进果园感受味蕾上的绿色生活,全市开放观光采摘果园3000余个,2024年接待游客376万人次,采摘收入达4.9亿元。《北京花园城市专项规划(2023年—2035年)》提出,要引导建设花园生活新场景,推动绿色产业创新发展。为打造具有首都特色的绿色产业,北京市林果产业将坚持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发展之路,全力建设花园城市,夯实首都绿色基底,奋力谱写美丽北京建设新篇章。(高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