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言久
近日,京津冀市场监管部门首次成立了农批市场食品安全体系检查组,对北京新发地市场食品安全管理能力进行全面“体检”。此举旨在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要求,深化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协同监管机制,提升农批发市场食品安全规范化管理水平。
京津冀地区是我国北方重要的政治经济区域,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庞大的市场需求。河北省是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近年来,全省粮食播种面积常年稳定在9500万亩以上,粮食产量连续7年保持在740亿斤以上,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贡献。天津市创建奶业、生猪、小站稻、设施蔬菜4个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津农精品”品牌总数达到225个,年销售额超过100亿元,整体溢价率达到10%。与此同时,北京市作为人口超过2000万的特大型城市,对各类农产品的需求量巨大。数据显示,2023年,京津冀地区供应了新发地市场约30%的蔬果。为提高农产品供应的可控率,新发地市场在京津冀建设了7个分市场和约50万亩蔬果种植基地,构建京津冀一体化农产品流通体系。可以说,三地之间形成了紧密的供需关系,三地之间的农产品流通不仅满足了北京市场的消费需求,还促进了河北和天津农业的发展,形成了互利共赢的局面。
在这种产供需关系中,农批市场作为农产品流通的重要环节,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不仅连接着生产者和消费者,还承担着农产品的集散、分拣、包装、运输等任务。因此,农批市场的食品安全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整个供应链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此次京津冀市场监管部门联合对北京新发地市场进行食品安全检查,这种跨区域协同监管模式可以有效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为其他区域的食品安全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具有多重重要意义。从宏观层面来看,这是一次对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具体落实,有助于提升区域整体食品安全水平。通过联合检查,三地市场监管部门能够更好地协调行动,形成合力,共同应对食品安全问题。从微观层面来看,此次检查能够帮助企业排查隐患、堵塞漏洞、补齐短板,进一步提升食品安全管理能力。通过实地调研和随机抽查,检查组能够发现企业在食品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供针对性的改进建议,帮助企业在源头上保障食品安全。
但是,联合检查是随机的,具有不确定性。有关部门还应该在建立起三地农产品安全的长效机制上多下功夫,比如完善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京津冀地区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确保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特别是要加强跨区域食品安全法规的衔接,避免出现法律空白或冲突;比如深化检查结果的应用,要加强技术支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大数据、物联网等,促进三地市场监管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监管联动,形成更加紧密的协同监管网络,建立农产品安全白名单、建立统一的食品安全追溯系统,实现三地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可追溯。此外,还应该及时公布结果,给优秀者以动力,给不合格者以警示和压力;对共性问题,要引起相关监管部门的关注,组织专业力量研判、指导以图早日解决。
通过建立跨区域的联合检查机制,打破传统的条块分割模式,是新型监管路径探索的重要举措,也是提升区域食品安全水平的有效途径。未来,希望三地市场监管部门继续深化合作,不断创新监管方式,为全国食品安全治理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