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言久
北京警方紧盯涉及肉蛋奶、米面油、酒水饮料、保健食品等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线索,深入开展“昆仑”“净风”“平安”等系列专项行动,持续依法打击各类危害食品安全犯罪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果:2024年1月至9月,北京警方共侦破危害食品安全案件160余起,刑事拘留犯罪嫌疑人330余名。对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保持高压态势,起到了全面的震慑效果。
这些案例,违法程度、违法对象、违法范围,各有不同:有的是从生产到销售的全链条制售假冒某知名品牌鸡蛋的犯罪团伙,被刑事拘留7人;有的则冒用中华老字号品牌商标进行售卖食品、开设餐饮场所,被刑事拘留10人;而特别突出的则是保健食品非法添加:累计破获涉保健食品相关案件39起,刑事拘留150余人。在地域上,海淀警方针对某款“咖啡”含有对人体有毒有害的新型衍生物质成分案,联合其他公安机关在全国8省市开展波次收网行动,累计对59名犯罪嫌疑人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不论违法形式多么隐蔽、违法手段多么花哨,还是违法地域多么广泛,只要违了法,利剑高悬的公安机关,自有其力量、办法、决心,将违法者绳之以法。
数据显示,全国检察机关2023年涉食品安全(含农产品质量安全)立案18827件;2024年前3个月涉食品安全(含农产品质量安全)立案4235件。成绩是亮眼的。但正因为成绩亮眼,也让全社会感觉守护食品安全仍然任重道远。针对上述案例呈现的一些问题,建议监管部门特别是公安机关,要进一步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提高监管效能;要加快食品研究和立法进程,及时发现新型犯罪苗头,及时修订相关法律法规,确保其科学性和前瞻性;同时,也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普及食品安全知识,提升全民自我保护能力。
其中,提升全民自我保护能力极为重要。我们要看到,违法犯罪行为有市场,固然和部分不法分子利欲熏心有关,但有些违法犯罪行为,则是消费者为其提供了生存空间。比如说,警方累计破获制售假冒品牌白酒案件29起,捣毁制假售假“黑窝点”35处,依法对55名犯罪嫌疑人采取刑事强制措施。特别是在中秋节前,警方通过细致摸排、缜密侦查,及时锁定了3个制售假酒的犯罪团伙,并在东城、海淀、丰台、石景山、门头沟、昌平等6个区开展集中收网行动,刑事拘留15人,捣毁制假“黑作坊”3处,查获冒用国家机关、军队名义的“专供酒”“特供酒”3000余瓶,包装材料1.2万余件(套)。但事实上,早在2024年5月,市场监管总局就发布了《市场监管总局关于严禁制售“特供酒”的公告(征求意见稿)》——也就是说,在严禁制售“特供酒”已经广而告之的前提下,且公告明确提出“希望广大消费者自觉抵制违法违规行为,文明理性消费”的警示下,仍然有消费者为不法行动提供了市场消费空间,以至于中秋前还有如此战果。
所以,作为普通消费者,我们也应当增强自我保护意识,选择正规渠道购买食品,选择购买正规食品;在购买保健食品时,要认准“蓝帽子”标识,对于明显夸大效果或食用后效果立竿见影的保健食品要高度警惕。总之,要积极维护自身权益,为创造一个更加安全健康的消费环境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北京警方此次公布的案例,不仅是对违法行为的有力回击,更是对广大消费者权益的坚定捍卫。它传递出一个明确信号:任何挑战法律底线、危害公众健康的行为都将在“零容忍”的基础上受到严惩。期待监管部门、公安机关继续利剑高悬,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构建更加严密的食品安全防护网,让人民群众吃得放心、安心,共享美好生活。